黄春燕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三丰阁小学 723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启蒙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语言表达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师在这一期间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则会对今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造成显著的影响。就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优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优化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脑洞的效率。”[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的特点,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分析
1、教学语言阻碍学生思维发展
很多老师都听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然而在教学中要做到循循善诱则并非易事。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小学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构建和运用为基础,然而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并没有创造这样一个语言环境。首先,种种原因导致“语言暴力”层出不穷、充斥课堂,无法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其次,很多教师还是习惯“填鸭式”,把知识点一股脑硬塞给小学生,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扼杀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教学语言阻碍学生兴趣提升
教师在言语行为上的信息差,在讲解时,学生会表现出似懂非懂的神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在语言材料、教学内容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教学语言,另辟蹊径、新颖独到。然而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毫无个性特征,仅满足于完成课程内容,效果欠佳。
3、教学语言不利于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课堂不仅要在文学欣赏、情感培养方面吸引小学生,同样的教学条件和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利用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语言,给学生浓郁的审美感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控教学气氛,教育效果明显。优美的教师语言就像是歌声一样,快慢适中、抑扬顿挫、高低得当,同样让学生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然而,目前很多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感染力。有的老师声音过低火过高;有的老师语速过快;有的语速过慢;有的老师普通话不标准等等很多问题。
4、教学语言难以发挥学生自主性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做到准确精炼、明白晓畅、规范科学,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才能调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同的学生基于自我认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常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把“正确答案、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小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该抒情的抒情不够,该严肃的严肃不够,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千篇一律。另一方面,语文题材广泛,教师应根据文本的不同,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教学语言和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缺乏认知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小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发展。但一些教师教学语言的逻辑性不强,往往会“借题发挥、信马由缰、离题万里”;还有所谓的“多元解读”,不尊重文本,一味地标新立异,使得形式化、无边界、无原则的“解读”在课堂上大型其道,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误导,也是低效的教学劳动。
2、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有待提高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拥有一桶水”,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贫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知识储备不足,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他的教学语言也不会广博、智慧。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具有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是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职业,需要他们见多识广;其次,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语言的质量是由教师的专业素养所影响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教师的专业能力。
3、教师的思维品质有待完善
教师思维是否具有调理,是否开阔,是否敏锐灵活,是否具有创造性都影响着教师课堂的教学语言的精彩程度,是妙语生花还是平白直叙。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开成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而我国目前还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思维品质受限,不能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小学语文教师应以优质的思维品质创造优质的课堂,实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受重视度不够
语文教学语言能够对学生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如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自我认知等。在现阶段,仍有许多语文教师没有转变思想,仍坚持旧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看做灌输知识而不是启发思维的地方。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小学生对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三、优化策略
1、强化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培养意识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日积月累地加以培训,增强教师的培训意识。通过开设专门的语言观摩课,或通过教师说课比赛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二是,培养语文教师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多读一些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类图书,或学校订阅报刊杂志,让教师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教材变革,教学观念更新。三是加强岗前培训,学校设置专门的教师语言课程,在课堂上学习系统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培养的意识。
2、加强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的多角度融合
首先,作为加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直接体现的语文教材,在当下很具有时代性,因此教育思想与理论著作应体现当下教材的整体特征。一方面,教科书选择的言语材料应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另一方面,教师语言学理论著作应多选择一线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而不拘泥仅为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其次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和弹性,给学校、教师留有开发、调整、选择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生和教师的需要。
3、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筛选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规范性的教学语言,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出文章中的情感,提高教学语言使用的艺术性,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应该生动活泼,充满活力[2]。
提升课堂教育语言的筛选能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锦上添花,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
4、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为教师来讲,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了解外界的发展变化,提升自身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努力提升思维品质,解放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审美能力,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更好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5、优化教师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教学语言风格受教师的年龄、学识、性格、思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预期的结果。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较为明显的口语化现象,教师用语会使学生养成错误的语言习惯,不能真正掌握标准的口语习惯,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在书面表达过程中使用不规范的口语[3]在个性化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为了增加幽默感可以适当夹杂方言,但要考虑学生对方言的接受度;二是,注意语气词的使用,如“啊”、“喂”、“哦”等语气词过多影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三是,注意纠正自身在教课过程中存在的习惯性用语;四是,个性化的语言不一定是口语,教师可运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传递信息,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生本身就处在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较强的阶段,在这一较为特殊的时期,做好小学生语文教学工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方式、学习目标、师生关系等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对此方面提出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优化建议,希望能够满足教学语言优化策略的需求,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丁点建议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徐林祥,郑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热“再认识 [J]
[2]张明德.论小学语文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3]秦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