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吴海洋
[导读]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

        吴海洋
        平和县大溪中心小学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是让所有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现在的许多青少年儿童身上时,不禁有点心寒、迷惘。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良好的行为规范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好的行为规范对社会产生消极的破坏作用。不好的行为规范一形成,要想改变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小学生的各方面行为规范正处于波动阶段,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大,既容易学好也易容变坏。因此,此时应该抓住时机地对学生的不好行为规范进行矫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利”,各科教学都应负起这个任务,小学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尤其对小学生不好行为规范的现象要主动承担“分忧”工作,着力进行矫正,培养行为规范的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此我谈谈以下几点浅见。
一、“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行为规范不好的小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低下,道德观念淡薄,或者在长期的负能量渗透下,逐渐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因此,要教育好这类学生,首先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让其逐渐放弃自己原先错误的道德观念。例如针对班级当中一些平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而不太守纪的学生,在教学中就可以进行有意识的德育渗透,晓之以理,促使其服理而改过自新,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桥》一课时,在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问题让学生讨论:①假如村民们只顾自己,狭窄的小木桥会怎样,结果会怎样?②假如老支书不从慌乱的人群中揪出小伙子(老支书的儿子),让其排到队伍后面,村民们会怎样看待老支书?③假如老支书也只顾自身安危,没有沉着冷静地指挥村民有序过桥,结果会怎样?④洪水过后,村民们为什么会一起搀扶老太太(老支书的爱人)来祭奠老支书?⑤读完课文,你明白什么道理?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形成一个“理”-------共识:不守秩序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自私自利的人会遭人唾弃,先人后己的人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拥戴。又如在教学小学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①假如每个人只把花养在家里供自己看,那么走在街上,还能看到花团锦簇的景象吗?②要达到文中所描写的境界,是先要“我为人人”呢,还是先要“人人为我”?③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一个“理”-------共识:没有先“我为人人”,哪来的“人人为我”呢?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可以用因势利导,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一些事例,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巩固“理”字,从而让那些有不好行为规范的学生明理服理,逐渐放弃自已原先错误的道德观念,让自己的行为规范起来。
二、“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对不好行为规范的学生的矫正,以情感促进认识,可以增强其告别过去,重塑自我的动力,激发其积极上进的动机,语文教材有文质兼美的课例,语文教师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对矫正工作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优势。所谓“亲其师,乐其道”,语文老师具有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表现出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信任、温暖和鼓舞,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激发上进的成就感。

大多行为规范不好的学生,尤其是当中一些学困生,因经常受到家长、教师的批评、惩罚和同学们的嘲笑、歧视,形成敏感和自卑的心理,对“教育者”一般都存有戒心甚至敌意,常以沉默、回避或是无礼的态度对待“教育者”,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诚相待,真正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从各方面帮助和关心他们,力求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从而消除排斥心理,打开心扉诚恳接受教育。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为人民服务》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生字“鼎”,班级中有不少学生写错,经过多方强化训练,其他同学都纠正过来了,但就有一个同学怎么改也改不过来,听写时出错,作业时出错,考试时还出错,引来了同学们的哄笑,弄得他无地自容,就此,我在班上教育同学们不能嘲笑他,而应热情地帮他,有什么好的方法要主动介绍给他,并且我率先表示老师愿意与他合作,一起对付“鼎”这个生字。下课时,我找这个同学谈心疏导,耐心地帮他分析字形结构,尝试着逐一拆开构字部件,然后再组合帮助记忆……经过一番的不懈努力,这位同学不仅记住了这个词语,不再写错,而且在此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有关的汉字的知识,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读书比以前认真,字也工整了,学习也更加努力了,人变得开朗了,跟以前沉默寡言的他判若两人。针对此类行为规范不好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真诚相待,多给予关爱,动之以情,只有让他们感受到了别人对他的爱与温暖,才会激起上进的成就感,从而逐渐纠正原来的不好行为规范;并且由于有了教师的真诚垂范,感染了班上的其他学生,表现好的同学会先效仿帮助学习差的同学,班级集体逐步形成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这正是“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的教育效果。
三、“导之以行,以行引人”
        行为规范的养成最终必须以道德行为及其效果来表现表明与确认,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行为规范不好的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错误行为已成了习惯,如果教育的重点仅仅停留在道德认识的教育、道德情感的培养上,而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那是不全面的。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行为经验和较强的意志,他们难免会出现反复动摇、言行不一的现象,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时代的进步,网络的发达,有不少小学生都学会了上网,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有几个学生能正确对待上网这个问题?他们不是沉迷于玩游戏,就是观看那些不良的“垃圾资料”或不良的视频,有的甚至跑到社会上的“黑网吧”去,既浪费钱财和时间,又影响了学习,对身心健康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就此,在教学小学语文《走进信息世界》这一单元时,我把侧重点放在了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世界,科学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来帮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一方面。本班中就有几位同学课余常常偷偷地跑去网吧的现象,虽然协同家长曾多次教育,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毕竟是受老师与家长的“高压教育”,暂时强制了他们的行为,却根除不掉他们上网吧的心。所以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首先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通过《网上呼救》和《把握自己》两篇课文进行对比,让他们认识到了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的行为;其次是进行课堂调查,落实班上哪些同学家中有电脑,从而进行编排组合,建立语文学习小组,把课外偷上网吧的几位同学分别编入不同的学习小组,推举小组长负责组织开展活动。为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小组长可根据个人表现情况轮换担任。第三是进行家访,把成立学习小组的意图和目的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协助,提高活动效果,真正落实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学原则。这样一来,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小组内部的相互竞争与相互监督,加上老师与家长的适时指导,好的学生会好上加好,有不好行为规范的学生也将在良好的学习围中逐渐放弃原先坏的“动力定型”,重新建立起好的“动力定型”形成良好行为的习惯,并在活动中得以巩固,这也正是“导之以行,以行引人”的教育目的。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的工作任重道远,在大力倡导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今天,人们仍然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强烈,因而德育不再是思品课的“专利”了,各学科都应共同担负此任,小学语文教学更是责无旁贷,“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导之以行,以行引人”的教育方式不仅适用于语文课,也可以作为其他学科教学的借鉴,让学校教育真正履行既教书又育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