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梅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太公初级中学
摘要:作为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吟诵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就吟诵教学方法的意义与作用进行简单的说明,认为吟诵教学能够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能够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地,本文结合实践教学对吟诵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吟诵教学;中学语文;古典诗文
引言:吟诵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且有效的切入点。现今的中学语文教育红作者应当认识到吟诵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必要性,在更加深入地理解吟诵教学与中学古代诗歌教学近况的基础上,寻求古诗词教学方式的突破与创新。
一、“吟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什么是“吟诵”教学
“吟诵”一词起源于古书籍,早在先秦的文献中就记载过“吟,歌吟也”。新时代的吟诵则是通过具有节奏感的吟唱和高声的方式进行背诵,在变化的声调节奏下实现抑扬顿挫的朗读。对于中学生而言,更需要通过这种朗读方式来将个人内在的情感与所要吟诵的内容进行融合,最终实现对诗词意境的掌握和理解。
(二)吟诵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的内在情感表达的形式之一,吟诵一方面能够使一些抽象的词句更加具象鲜活,而且能够使人们通过感同身受的情感感知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对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吟诵教学不仅能够激发课堂的教学热情,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于古诗词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新课改环境下的中学生而言,这种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方式更是可以通过全身心的投入来实现歌唱般“吟诵”意境,最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并促进学习效果的整体提高。
二、吟诵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把握吟诵规律
诗歌吟诵涉及的语言学知识比较多,包括平仄、押韵、以字为谱、长短、高低、节奏、曲调等,该学科知识繁杂的特性使得学生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先吟诵后讲解,先实例后理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精心选择由名家传唱的诗文吟唱,让学生在听觉上受到强烈冲激,使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吟唱之美,为随后的授课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课上播放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幽兰操》。这首曲子近于吟诵,优美动听,可使学生情不自禁进行跟唱。或者,教师可亲自给学生示范吟唱屈原的《离骚》选段,待学生跃跃欲试时再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由此,可使学生直观感受吟诵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吟诵诗歌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吟诵教学加强学生对诗歌声调、平仄、押韵的学习。如在讲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教师可先播放吟唱音频,为学生理解事情创设氛围,随后简单讲解吟诵遵循的声调、平仄、押韵规则,要求学生在感受吟唱的同时标识此诗的平仄,找出押韵的字。由此,学生便可遵循声调、平仄、押韵等诗歌规律,从而更好地贴近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思想。
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跟学生合作吟唱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声声慢》等作品,介绍词谱、乐谱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实例中把握吟诵的基本规律。
(二)活跃吟诵课堂
学生系统学习吟诵的相关知识后,吟诵教学自然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吟诵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汉语的魅力,提升学生阅读古典诗文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古诗文默写课中,笔者与学生合作,由会乐器的学生伴奏,吟唱了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屏幕上是崇山峻岭、茂林翠竹,讲台上是师生云集、纵情歌咏,当咏唱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紧张的学习精神得以放松。又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综合采用多样的吟诵调。开篇采用戴君仁先生的吟唱,“君不见”曲调高亢,气势恢宏;重复的“君不见”曲调低沉悲叹,“悲白发”稍加颤音,渲染悲凉之情。“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六句,吟诵节奏逐渐加快,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吟诵起来气势磅礴。以此处为节点,以拖长腔调诵读的方式诵“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两句,从“钟鼓馔玉不足贵”至篇末采用徐健顺教授的吟诵调。在学生掌握了吟诵调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编排《将进酒》情景剧[1]。此种吟诵,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多样的吟诵调。
(三)进行吟诵自创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比如说:在班级组织吟诵小组,在全校成立吟诵社团等等。自创吟诵调必须基于对传统优秀吟诵篇章进行传承和模仿。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每周学会吟诵一首作品,并让其在学习时反复揣摩,反复跟吟,直到与原唱一致为止。在比赛结束后,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交流与学习。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吟诵作品已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从《论语》《大学》到唐宋八大家的经典古文,吟诵已蔚然成风。还有一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移用了流行歌曲的曲调来吟诵古诗词,效果非常好。当今吟诵界已经打造了许多精品,如徐健顺先生吟诵的《橘颂》《礼记》《爱莲说》,北大李文文吟诵的《孝经》等,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努力学习名家精品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积极探索并创造精品,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笔者在教文言文断句时,常用《孝经·开宗明义章》做材料,经过反复聆听名家吟诵,自己反复吟诵,在唐调吟诵调的基础上,整理记谱,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具有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结合以上论述,本文认为吟诵不仅仅需要传承,更需要一代代教育工作者进行创新。教师可以诗歌朗诵播放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找寻到吟诵规律,其次可以师生合作吟诵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活跃,最后结合吟诵名家精品对吟诵进行创新并将其引入教学,从而让吟诵教学走进语文课堂,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苏梁峰.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000(003):96-98.
[2]黄桂芹.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000(037):29-30.
[3]苏园."吟·诵"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延安大学,2020.
[4]谢明星.诵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