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丽
江山市体育艺术学校 324100 浙江江山
内容摘要: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物理知识储备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为凸显出科学的物理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创新物理授课模式,融合多媒体技术及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直观感受影像、图片、音频的同时掌握物理知识点,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效率。基于此,文章就多媒体技术和物理教学的融合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
引言:
高中物理学科研究的重心包括于物体运动规律、结构特征以及物体作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指导学生积极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课堂探究话题展开讨论,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探索出物理知识点的内涵,同时说出自己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由此可见,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根据设问问题展开思考,帮助学生利用多媒体情境,掌握物理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高中物理教学期间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原则
1. 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可利用直观的物象展示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能以动态化流程凸显出物体的运动规律,方便学生根据实际图像展开思维创新,明白各类物理问题的解题思路。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师可在革新授课思路的同时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可方便学生在理解认知、思考辨析、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掌握各类知识点的理解技巧[1]。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融入期间教师也不可过度依赖线上、ppt课件等教学形式,其原因是大量的导入视频反而会占据大量的课内时间,无法为学生营造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可能会限制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因此,融合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理论课程模式,打造出“一体化”教学思路,进而巩固核心教学质量。
2. 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思路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融入适合学生接受的物理课堂氛围,指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实践理解、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更为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形式。因此,教师需要在短视频、ppt中展现更有趣的视频元素,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掌握与物理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理解技巧。通过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在有效的思维辨析、条件分析的辅助下掌握授课重点,能够锻炼学生养成勇于面对困难、高效化思考创新的精神。
二、营造问题研究情境,融合个性化学科元素
营造出以“问题”为重心的教学情境,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元素,可让学生在进一步感知课件中所涵盖的物理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当运用合理的课程展现形式,巧妙运用文字、图片、flash动画等模式,可让学生在趣味性情境感知、情境体验的过程中理性的分析与问题相关的条件、结论内容,也能让学生在逼真的体验感知中更清晰的、更深入地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理解。例如新人教版《重力与弹力》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苹果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高空坠物时物体运动状态等情境,此时提出关键性问题“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在该问题的探索中,学生发现果树上苹果落下、高空中物体落下的方向都是朝向地面的,理解了“竖直向下”理论内涵。此时,教师可围绕这一情境作图讲解,说明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并以符号“G”说明重力的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视频大量说明自由落体运动状态时物体所受的力,如蹦极时人体的运动状态。
期间,教师还可标注重力加速度和人的重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重力”这一知识点。总之,教师可设立核心问题,指导学生围绕教师所设定问题展开思考,尤其是需结合多媒体技术所营造的情境展开连续性的思考认知,有利于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设立优质的物理研究情境,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学习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2]。
三、依据物理学科难点,建立多媒体学习情境
大部分物理知识点的抽象性较高,学生需要理清知识点的理解逻辑,依据实践探究活动明白物理知识点的内涵。由此可见,教师可侧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难以理解的、难以分析的教学难题,指导学生在客观分析、自行探索过程中进行建模理解,模拟出关于物体运动、分子运动等知识点的情境特点。例如新人教版《超重和失重》的教学期间,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电梯载人时的情境,提出“什么情况下人超重状态,什么情况下人体是失重状态?”此时,学生可自行利用多媒体设备模拟电梯载人时的场景,根据结合这个场景进行分析。其中,学生A模拟了电梯从1楼到15楼的过程。在探索期间,学生发现电梯载人上升一共会出现三个状态,即,是加速上升运动、匀速运动、减速上升运动。当人与电梯加速上升期间,人所受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所以此时人受到的支持力大于重力,所以人在这个状态下是超重状态;匀速运动期间人不会受到加速度影响,所以重力和向上的支持力是相等的;当电梯即将到达15楼时,人势必会受到向下的加速度,所以此时人处于失重状态。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期间,学生可在自主思考的期间分析了物体的状态,并根据各个状态的特点逐渐掌握了超重和失重的关系。部分学生还在探索中总结出“超重失重两个状态的辨别思路就是分析加速度的方向,若加速度与重力方向相同,则说明物体是失重;若两者加速度方向相反时,则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为超重。”最后,教师可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说明牛顿第二定律与超重、失重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运用“加速度”这一理论,评价出物体运动状态和加速度方向之间的联系,以便帮助学生掌握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特点。
四、展开模拟实验,补充探究实验的内容
物理实验是验证物理现象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师应当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指导学生在观察、体验、动手实操中掌握实验原理,有利于让学生根据视频进行模仿实验,再运用具体的动手实验论证分析物理知识点的内涵。同时,为了提升模拟实验的效率,教师还可运用仿真视频的形式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在视频观看、对比的过程中展开科学的分析记录[3]。
例如新人教版《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说明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原理,再录制基本实验的论证流程,指导学生结合实验掌握的转化过程,其次,教师可要求学生记录本实验的实验步骤,即①固定打点计时器和铁架台,将其连接到电源上。②连接重锤并固定纸带。③接通电源让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④重复实验并记录、计算数据,得到实验结论。在实验期间,教师还可运用微课视频展示出关键的实验要点,提示学生总结“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什么?”通过指导学生自行设计补充实验,分析能否改进所使用的实验仪器,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完成物理实验学习。同时,在优质的教学实验、实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发现实验的关键点和实验技巧,可帮助学生在理解探知中科学地掌握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学习体验当中,帮助学生根据所设定的物理情境展开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另外,教师从实验、情境教学、问题探究的教学思路创新实验模式,这对于学生物理探究习惯的形成和物理学科素养的开发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房伟平. 探讨高中物理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1):70-71.
[2]谭修涛. 多媒体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融合[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15):66.
[3]赵琦,梁佳贝,刘璇,白素媛.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探讨[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2):170-171.
【作者简介】汪玲丽,1992年10月,女,汉族,浙江省开化县,本科学历,从事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