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马学雄
[导读]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马学雄
        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马伦小学 530041

        摘 要: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为学生的后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思维训练的机会,通过设计各种数学活动,强化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促使学生可以分析数学知识、探索数学世界,本文主要探索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策略,希望可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前言
        现在小学数学题目的设计更加灵活,同一个知识点,可以设计成多种不同的题型,不仅考察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更侧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调整数学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策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为最终教学目的,深入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是主学科目之一,数学知识抽象复杂,需要学生有极强的理解能力,但是对于小学而言,思维能力不足,难以系统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因此很多学生数学素养难以得到提升,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决定意识,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支配学生进行思考的关键,只有较强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提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只有打破固有思维,才能灵活地应对不同的数学习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综合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十分重要。在计算数学的题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无意识的总结、归纳,要有意识的进行运算、分析、思考,这个过程中,都是思维在支配,且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灵活的应用各种数学知识和原理,灵活地组织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思维作为主导学生计算、组织、归纳、分析的关键,只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才能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确保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和原理,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有意识的思维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在数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1]。另外,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生自身成长和学习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教师通过科学的引导,有意识的思维训练,可以满足学生的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本就具有探究性,只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推动学生自主的在未知的数学海洋中遨游,从而获得成长和进步,。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
2.1 打好数学基础,为思维训练创造良好条件
        要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进行思维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扎实的学习基础也同样重要,且进行思维训练的关键就要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系统的数学的原理,提升自身的基础计算能力[2]。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每一模块数学知识的渗透,从基本计算,到图形认知能力,再到数学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最后到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只有掌握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才有素材可用,也才能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由于思维能能力不足,对概念、知识的理解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因此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提升,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渗透,例如,在学习《简单的小数加法》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计算,设计适量的题目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在计算中引导学生寻找数和数之间的规律,指导学生将数字进行拆分和凑十,让学生自主的在计算中寻找规律,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基础数学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基础知识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量习题训练,逐步提升学生基础数学的能力,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教材,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散思维,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创设情境后,要给学生探究、探索的时间,并鼓励学生进行分析,进行思考,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通过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3]。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如情境设计:“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宽和长各为3.1米和4.5,请你计算出这块土地的面积”,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计算出这道题目后,教师可以设计反向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如:“一块面积为45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地,已知它的宽为5米,能否计算出它的长”,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指导学生尝试分析,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锻炼了自身的数学思维 。
2.3 联系生活,引发学生思考
        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很多,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数学元素,建立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生活化,在引入生活化元素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自主的建立生活和数学元素的练习,并启发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以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为基本教学目的,为学生创造锻炼思维,提升思维能力的机会,设计多样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习题,指导学生深入实践中,在数学实践中锻炼自我鞥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体积》一课时,由于之前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积,学生对这两个相似的概念可能会分不清,甚至一些学生可能由于思维认知不足,无法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积的基本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元素,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的一个长方形的透明水槽,并在水槽中加满水,从生活化的角度渗透数学概念,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也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趣味。
2.4 通过专题训练激发学生思维
        要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的思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转项的思维训练,通过集中性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进行专题训练之前,教师可以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需求,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立足学生的薄弱点进行专题训练,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数学题目,如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考验学生空间思维的训练习题,一些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训练习题。
3 结 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落实教学策略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结合教材特点,充分引导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只有打好数学基础,才能铸就高楼,系统的进行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逐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力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C].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一).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582-583.
[2]赵茂森.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J].四川教育,2021(02):44-46+48.
[3]贺二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11-112.

作者简历:马学雄,1962年11月2日,男,汉族,学历:大学专科,籍贯:广西壮族治自区南宁市,一级教师,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