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高“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林惠菊
[导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以“解决问题”为课程教学目标和方向

        林惠菊
        浙江省象山县丹城第二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以“解决问题”为课程教学目标和方向,教育引导学生能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此本文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能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引言: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主要是要向学生传授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策略,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能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教师又如何对学生指导解决问题的思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方式更多的是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时代教学,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解决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当中能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更加全面的感知,将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具体,也能够让学生的各种感官被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在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让学生的学习也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的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于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多边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车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梯形)思考怎样求出它的面积。而后小组讨论,学生可能会猜测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种情境当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产生问题意识自然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2注重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意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与其传授学生大量知识内容,不如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给学生阐述清楚,也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学功能就是让学生掌握对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以此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当前在教材当中所涉及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有画图、转化、假设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向学生渗透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让学生将这些策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够自如地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
3自主学习后交流
自主学习可以改变学生们被动学习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和回答技巧,而交流合作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便能够提升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了15分钟的自主解答时间,再进行小组互相解答问题。于是,学生们先通过自学新课程,通过画图比较分母不同时分数大小的关系,发现分母不同时可以互相转化来实现大小相等。然后,考虑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并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问题。最后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答课后习题。等到时间截止,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惑,比如:分数与除法时如何转化的;在分母相同时怎样才能比较大小。其他同学共同思考、讨论并一起计算。通过自学与合作的方式检验自己的努力成果,无形中提高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具备探究性能力十分关键,数学的学习质量可以从学生的探究能力上表现出来,学生探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要调整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感知,给学生总结数学知识,增强小学生使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在全长50米的路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首先如果是15米长,每隔5米种树,利用画图的方式,看可以种多少棵?如果是25米呢?如果任选一段距离呢?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找解决问题的规律。棵树=段数+1(两端都种)。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对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提前解决,对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努力创新、勇于突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绝对不能忽视对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总结教学经验,利用一切优势资源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提高小学数学解答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和策略不仅仅有以上几种,剩下的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思考、挖掘、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王善平.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几个注意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183-183.
[2]张大明.小学数学中年段"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2019(13):51-51.
[3]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8,015(012):115.
[4]林建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4.
[5]郭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