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姜英杰
[导读]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尤为重要

        姜英杰
        乳山市畅园学校  264500
        【摘要】: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尤为重要,是保证学生高中阶段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部分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重视程度不足,在教学中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致使很多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不能适应更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因此,初高中数学教师均要重视衔接教学,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可立足核心素养,基于初高中两个阶段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引言
        初中生经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后升入高中进行深入学习,但是由于课程难易程度的不同,使学生感到学习高中数学并不像初中数学轻松。高中数学枯燥乏味,对高中数学没有学习兴趣,导致很多学生的成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使得初、高中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亟需将初、高中知识进行有效衔接,以降低学生的不适应性,使学生尽快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状态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数学难易程度相差较大
        初、高中数学知识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相比初中数学知识,高中数学知识内容繁多,抽象性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题目难度比初中大,符号复杂,定义更加严格,概念相较初中增多,论证过程要求更加严谨。而初中数学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相对不高,题型单一,解题过程简单,注重考查基础性概念。
        (二)初、高中数学在知识上存在断点
        课程改革后,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高中数学教材删除了一些原有的教学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也没有涉及,但是解题时需要用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这就造成了初、高中数学在知识上出现了断点现象。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要求学生具备较高钻研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果学生再应用以前的学习方式,往往陷入不得要领的困局。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措施
        (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中,学会学习是关键能力,包括勤于反思、乐学善学等。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既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进入到高中阶段后,面对数量更多、抽象性更强、难度系数更大的数学知识,学生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取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立足实际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让学生不仅“学会”,还要做到“会学”,以此提高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分析这类问题的时候将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形象、直观的图形表示出来,从而有效解决问题。这样,在高中阶段遇到复杂的、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学生也能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并有效解决问题。除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教师还可以渗透分类思想方法、变与不变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系统性研究初高中数学教材
        针对初高中数学教材而言,教师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第一,教材是数学知识和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数学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如降低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要求,删除了旋切角、圆周角等内容,但是这可能会导致初中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不够完善,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高中教材却一改旧模式,教材也具有模块结构特点,而一部分高中数学教师没有接触过初中数学教材,导致其对初中教材的内容不够熟悉。第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内容较少,题型相对简单,并且课时相对充足,教师拥有足够的时间讲解相关知识,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与巩固。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知识,其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在课堂之中难以消化、巩固重难点内容,进而出现学习困难,无法灵活运用初高中知识的问题。如,针对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在初中不要求分析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类题目也局限于常规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但是在高中阶段,这一知识点却成为重要内容。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数学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材内容教学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讲解,做好对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处理工作,满足当前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要求。
        (三)注重导入阶段的分析
        1.复习旧知识导入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初中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可以为其在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此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围绕新课设置主题,引发思考,淡化对数学知识点的陌生之感。如,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学习中,就可以类比一次函数观点来看待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想方法;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中,可以从初中阶段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入手,基于特殊到一般的基本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函数单调性;在指数的学习中,则可以从初中阶段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入手,将指数范围逐步拓展到全体实数,从而为后续学习指数函数奠定基础。
        2.设疑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存在疑问的时候,就会拥有学习的内在动力,会对新的问题产生好奇之心,并且会伴随学生进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可以专注于课堂,引发学生思考,进而积极融入课堂学习活动。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先问学生:我愿意在一个月内给你们800元钱,但是在这一个月中你们需要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直至最后一天,每一天都需要是前面一天的2倍,你们是否愿意?通过这样的导入之后,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针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落实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时候,要尽量联系实际生活,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明确活动主题,如春天的时候,可组织学生春游,然后引导学生解决春游过程中的食品购买、租车等涉及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对提升学生适应高中阶段数学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引领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核心素养能为初高中数学学科衔接教学提供方向性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从数学史讲解、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评价的优化以及数学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开展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参考文献】
[1]潘柳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J].中学课程资源,2020(05):45-46+72.
[2]曹存然.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0(10):134-135.
[3]王大有.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区别与衔接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6):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