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优化心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思考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岑蔼丹
[导读] 小学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岑蔼丹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年乐学校,广东省江门市529400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加强法治教育是鼓励小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学校不仅要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要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在现代社会,影响小学生健康和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应重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向小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实现培养学生警惕意识和提高安全意识的教学目标,从而增强小学生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从而确保小学生的健康安全成长。
1 转变教育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贯彻树立道德的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生核心文化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用说,受考试传统、道德和法律的影响,治理主体仍然存在着被边缘化的现象,特别是在小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道德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近年来科学道德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努力促进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情境化、实践化的方向转变,提高儿童核心素养的提高率。小学教师要有效地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就需要将传统的“德生”教育观念转变为“德法”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法治”的重要性,采用渗透教育法,巧妙地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有效地提高其安全保障能力。第一,将“依法治国、全民守法” 的政策理念落实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加强法治观念与 道德修养的培养,通过课堂教育促使小学生初步理解法治教育的内涵, 为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奠定基础;第二,运用实践性、经验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开展法治教育,将教学内容与法治事件和法律问题相结合,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和简洁性,从而保证小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法治教育的有效内容手段。
2 融入生活案例引起学生思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活。在小学德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将一些生活案例整合进去,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也可以使他们认识到道德知识和法治就在我们身边,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道德知识和法治的价值和意义。以生活中的案例为教训,使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成为新时期纪律严明、守法守法、高尚的人。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中的第一单元第三课“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一 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生活中的现象:“我们部分家长有 抽烟的坏习惯,但是我国法律规定不准伤害其他人的身心健康,还不许 伤害自身的健康,家长吸烟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大家有没有在家里吸 过二手烟?”“有。”学生们对老师的问题反应积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吸烟造成肺损伤的图片,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吸烟的危害,更加珍惜生命。

另一个例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人吸毒前后的比较照片,让学生在震撼的视觉刺激下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这样,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具体问题,融入课堂教学。
3 渗透核心价值观
        小学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应以课堂对话为基础,通过自我对话、师生对话、学生对话等增强课堂的可拓性,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道德法治教育中,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一,自我对话是小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视野和认知水平相对狭窄,叛逆心理相对较强,他们接受教师的说服性话语。学习成绩不高,严重制约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明确自我对话的必要性,小学生在自主探索、发现和反思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接受能力。第二,师生对话要求教师为小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通过互相提问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小学生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三,学生对话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自由的教学理念。小学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要站在引导者的立场上,通过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组织学生参加道德实践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这种行为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引导学生产生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道德行为。小学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加强对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研究,充分挖掘教材、学生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学生主体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学习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课后,如果条件允许,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养老院开展慈善活动,让班上的学生主动帮助一些孤独的老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等活动,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庭事务,如扫地、铺床等。或者教师可以鼓励这个班的学生利用周末去看望身体残疾和周围的重大疾病患者,倾听这些人对生活的渴望和希望。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应积极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美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也可以鼓励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作用,教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法律知识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抽象性。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应将“德生”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德法”的教育理念,突出生命化教学方法的价值优势,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最新的当代核心价值观,帮助小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印红梅. 以德育优化心灵,促学生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思考[J]. 吉林教育, 2020(10).
[2]张先文. 以生活优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的教学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9, 000(008):35,38.
[3]江春华. 关注现实生活引导自主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道德教育的思考[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20, 000(001):78.
[4]蒋江发.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设情境的有效策略[J]. 读天下(综合), 2019(12):67-67.
[5]张瀚文.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 幸福生活指南, 2018, 000(044):P.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