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冰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遂城第四小学,广东省湛江市,邮编:524300
摘要: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导研式”教学策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强化,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需要对“导研式”教学策略进行了解,并结合小学数学进行实际的教学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精神,及时有效的对问题进行发现及解决,打破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刻板风格,使得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数学知识,并获取到相应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研式”教学;实施研究
前言:关于“导研式”教学策略,现已成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中给予学生大致的课程框架,学生们根据其内容进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的展开自我探索能力,在不断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反思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导研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导研式”教学策略其基本特征有两点,与传统的教学内容并不相同。第一教师在教学策略中扮演辅助角色,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存在,一直属于主体地位,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将数学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对相关知识进行吸收理。[1]在“导研式”教学中,将老师改变为辅助位置,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或者说是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将数学相关知识制作探索框架,适当的为学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学习时利用框架内容进行自我探索,并且在探索过程中逐步的学会自行处理以及解决问题。第二高度的自主性,利用“导研式”教学策略在其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高度的自制力,以学生为主体,对于自身学习的义务与责任进行有效提升,课程内容中设置相关的课外探索,从根本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高度的自主性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学习,逐步提升知识储备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导研式”教学策略的实施研究
1.根据问题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
关于“导研式”教学策略,首先需要从问题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就是导问环节,其作用主要是使学生可以合理地进行问题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在引导的过程中注意引导的方法,使得学生对提问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质疑习惯进行有效培养,使得学生根据相关问题的提出进行思考,或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再进行问题的提出,擅于对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通过提问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分层中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能力培养,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在小学阶段,相关的数学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发现、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也就是对学生的创造性及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自主的进行学习,从根本上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
例如在小学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中,第一需要教师将本节课程中相关的学习情况进行框架设定,使得学生对于相关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其相关概念性问题进行有效掌握,并且根据已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通过自身对于课程内容的观察和比较,来对新的课程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真正了解本节课程中所需学习的内容。第二需要在了解的过程中将教学重点进行总结,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等进行理解,根据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数的改写,在理解之上再进行问题的解答。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自己对相关的分数基本性质进行表述,其他同学可根据表述内容作出自己的解释,增加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充分的参与其中。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解释进行科学的的讲解,从日常生活中学习较为容易接受的范围入手,使得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足够的理解,再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设定,使学生做到真正的掌握,如对学生提问在分数中需要注意0的特殊性。通过导问的方式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全面细致的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对于传统的学习思维进行改变,自主的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2]
2.根据研究有效促进学生探索数学问题
关于“导研式”教学策略的实施研究,其次需要从研究上促使学生探索数学问题,也就是导研环节,引导学生自主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并解决。第一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足够的了解,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需要把握学生对事物认知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逻辑思维。第三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相关思维障碍进行预知,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以及必要的帮助,从而有效的促使学生在自主构建的数学知识结构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研究及探索,从根本了解相关内容的含义。关于导研环节教学中,一方面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及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及互动,共同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在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过程中可以使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也就是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讨论状态以及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可以使教师根据相关的问题对学生做出及时且针对性的点拨或指导,不断的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全面性培养。
例如在小学数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中,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间的研究,对相关角的认识进行表述,并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角进行结合,其他小组对表述小组的内容有异议时,可直接进行反馈,教师对于学生们的表述及反馈进行细致的观察,以方便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也方便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
3.根据思考有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反思
关于“导研式”教学策略的实施研究,最后需要从思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及反思,也就是导思环节。对于学生反思的引导方式需要进行注意,第一是需要教师给出学生以确定的反思目标,并且对学生的反思框架进行一定的帮助,使得学生逐渐的理清反思的路径,并对相关概念与结论进行再次思考。第二是可以给学生提供变式的训练材料,使得学生通过其他形式的训练,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消化。通过有效的反思,使学生不仅对知识进行相关学习,同时还对学习过程中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以及感悟等进行总结,使得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中进行逐步的变化,积累相关的学习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3]
例如在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在课程学习完成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得学生对其内容进行数学反思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训练题目,一方面有效的使学生巩固相关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如对学生进行探究性的提问,能否利用已学的相关结论对进行定性的证明,或者根据已学的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根据已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从根本上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研式”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对相关的教学目标,思想以及形式问题进行创新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进行有效激发,并对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相应的提高,使得学生逐步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对数学知识相关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毅.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3):12.
[2]王春铭.关注问题设计,渗透“导研式”教学[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3):89.
[3]刘君.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导研式”教学策略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8(50):96.
作者简历:郑小冰(1997年8月),女,汉族,籍贯为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小学一级教师,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和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