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 张惠坚
[导读] 以人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教材为参考

        张惠坚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福绵区教学研究室     537023
        摘要:以人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教材为参考,文章对如何优化课前导入以促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了研究。同时,从明确课程内容、迁移导入新知、激发学习兴趣、直观导入教学、导入实验操作的角度出发,分别提出了开门见山、温故知新、故事导入、情境创设等五点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组织课堂导入活动带来有价值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引言: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来说,化学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知识积累水平和科学探究等素养的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化学课程在初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已然成为了诸多教师共同思考并关注的问题。那么,具体应如何做呢?首先需要明确有效课堂导入的重要价值,其次是寻找合适的导入方法。
        教研工作中做的比较多的就是听、评课,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如下:
        一、开门见山,明确课程内容
        对于课堂导入来说,开门见山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教师利用课堂活动前3-5分钟将课程内容大概告诉给学生,使其在“听”的过程中明确自身在本节课应该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迅速地明确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同时,将知识的难易程度进行告知,帮助学生在重难点学习方面做好心理构建,使其对“在哪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可预知面临的误区和瓶颈”形成一定心理预期。这样一来,学生对课程活动的参与不仅是建立在对新知的足够了解上,还建立在对重难点内容的准确把控上,其后续学习必然更加有针对性[1]。而毋庸置疑的,一旦学生的学习是针对性较强的,他们必然会在不断的学习中加强对针对性探究内容的掌握,进而提升知识水平和化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养成积极的科学素养。
        二、温故知新,迁移导入新知
        《论语·为政》有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想要更好地“知新”,离不开“温故”。将旧的知识进行温习并产生新的思考,将新的思考迁移到对新知的学习中,可以有效促进课堂学习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导入中,教师还可以选择“温故知新”的方法,利用旧的知识联系过渡推进新知识的教学。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新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围绕《分子和原子》相关知识进行提问。设问导入,如:“分子和原子分别具有哪些化学特性?”、“分子能够直接构成物质,某些原子同样能够直接构成物质。这说法对吗?”、“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不变的粒子是分子还是原子?”、“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分子还是原子?”等问题,引导学生对旧知中的“原子”内容展开回忆。以回忆为支持,面对新知“原子的结构”,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结构”展开迁移思考,最终在促进学习的同时提升迁移思考素养。


        三、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维、形成了一定科学意识,但在面对首次出现在知识体系中的化学知识,他们难免还是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困扰,进而产生消极学习情绪。面对该情况,教师在课堂导入中除了要考虑质量和效率之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化学探究兴趣和热情的培养。故事导入就是个不错的选择[2]。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新课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视频播放,讲实“一氧化碳中毒”的真实故事,结合“人在生活中会呼出二氧化碳”的现实,将“由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一般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与“一氧化碳会严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思考“二者同为碳的化合物为何会有如此巨大差异”的兴趣。长此以往,注意力被真实有趣的化学故事吸引,并在故事影响下对化学知识产生好奇和探究兴趣,学生自然会提高学习主动性,并在有所收获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学习热情,学科核心素养必然能够在现实中得到更理想的发展。
        四、情境创设,直观导入教学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除故事导入外,情境创设也是十分有效的导入方式,能够改变传统课堂导入的枯燥之感,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在情境支持下,知识得以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更加直观、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素养。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新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常见的酸碱图片及其利用化学特性影响生活的视频。如此,通过图片,学生先了解简单理论知识,再借助动态视频创设情境了解其化学内涵。他们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通过不断学习中发展直观思维素养和激发实验探究酸碱化学性质的能力。
        五、实验展示,导入实践操作
        化学离不开实验和实践,大多数化学知识都是在实验中进行总结、在实践中验证完善的。因此,初中生的化学学习也需要围绕实验和实践展开。这也就衍生出来了另一个问题——在课堂导入中,教师有必要设计合理实验,借助实验导入学生的实践操作[3]。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新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将“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借助自己的实践操作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模仿自己进行实践操作,使其在实验中探究化学知识。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学生实验能力、实践思维均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并夯实掌握的,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之后的化学深入研究或实验中游刃有余,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师应重视有效课堂导入对学生熟悉新知、探究知识、掌握课程内容的积极影响,主动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寻找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并加强对不同方式的合理运用,以便更好地促进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
        参考文献:
[1]王章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索[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12):45-46.
[2]林芳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管窥[J].当代教研论丛,2020(07):79.
[3]袁海斌.重新审视初中化学课堂导入的有效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0(18):108-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