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鹏
焦作市中站区造店回民学校 ,河南省焦作市,454191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的计算效率,树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学生终身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最终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拥有提高数学计算效率的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最终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来做好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希望给予教育工作者以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计算习惯
引言
小学生的计算效率不仅受到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影响,同时也跟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态度等方面有诸多关系,如果学生计算教学当中,态度不端正也没有进行计算题的检查,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计算准确率降低,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环节当中,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树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进行计算教学最好的导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小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习,在计算教学环节当中,让小学生能够拥有主动计算的意识,积极的投入计算教学当中,勤动脑,勤动手,并且引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在计算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对计算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得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1]。
例如小学阶段的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但同时他们对于周边的事物都会感到好奇,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环节时可以插入一些故事性的场景 还原计算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专注的投入计算教学当中的兴趣。例如教师列举简单的计算题4+5等于多少?教师就可以将此计算题编制成故事小华家有四只小狗,之后爸爸又从外边带回家了五只小狗,那么现在小花家总共有几只小狗?又例如6+4等于多少?教师可以编制成故事为树上有六只燕子,之后又飞来四只燕子落在枝头上,现在树上总共有多少只燕子?不管是小狗或者燕子都是小学生喜欢的动物,为此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了数学教师的计算教学效果,改变了传统的枯燥单一的计算教学方式,打造了高效率的计算教学课堂,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课堂的计算教学当中,提高计算准确率。
二.化难为简,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为此对于计算题的计算能力较弱,对小学生而言计算教学环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数学教师将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难的计算题转化为简单的计算流程,这样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计算效率。例如学生学习了加减乘法的结合律公式,那么教师就需要在计算教学环节当中,引导学生将公示引入到计算提的解决当中[2]。
例如4.5+2.3+7.7等于多少?从该题目当中可以发现后两位数相加是整数即2.3+7.7=10,之后将后两位数相加所得的10和前一位数相加,则可以得到计算结果。计算过程为:4.5+2.3+7.7=4.5+(2.3+7.7)=4.5+10=14.5。又例如:56×25×4等于多少?从题目当中可以看到,后两位数相乘等于100,之后再让后两位数相乘的结果乘以前一位数即是该题目的计算结果,计算过程为:56×25×4=56×(25×4)=56×100=5600。所运用的公式为加法结合律公式和乘法结合律公式,公式为:a+b+c=a+(b+c)和a×b×c=a×(b×c)。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环节当中,学生会学到很多的结合率或者分配率运算定律公式来帮助学生解决计算题当中的复杂计算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计算公式不断的反复锻炼,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思维,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计算书写习惯
小学数学的计算题大多为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题,很多小学生当计算结果出来之后都会懊悔自己曾经的计算结果,认为自己会做,但为什么还是做错了?其实小学生计算率低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小学生没有掌握计算公示或者计算规律,往往是因为小学生的计算态度不端正,在计算时马虎大意,字迹潦草造成了计算效率低下,计算准确率低。而由于学生态度原因造成的计算率低会让学生感觉到不甘心,但同时又会感觉到懊悔。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往往会利用笔进行草稿计算,但是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快速的得出计算答案,那么就会在草稿上出现字迹潦草的情况,而字迹潦草又会导致计算过程当中容易出现失误,为此养成小学生规范的草稿书写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在进行计算过程当中的计算失误,提高计算准确率,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3]。
在草稿纸上学生往往会记录自己对于计算题的计算流程,在草稿纸上计算完成之后,学生直接会将计算答案写到作业本上完成计算任务。很多学生认为草稿纸只是给予自己完成计算的帮助工具,不需要给予老师进行检查,因此在草稿纸上会出现字迹潦草,格式不正确等问题,殊不知这种不规范的草稿书写态度导致了学生在计算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的计算失误,同时又由于格式或者字迹不规整的原因导致了后期学生想回头进行计算流程的检查时不知从何下手 对于自己曾经的计算流程不能够清楚的检查导致了很多学生会将×符号看成+符号,导致了例如2×3=6和2+3=5计算结果的不同。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规范计算书写习惯,并且对于学生的草稿纸进行定期的检查,有效的监督以及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草稿纸书写习惯,使得草稿纸上的计算流程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反复检查,为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四.因材施教引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
数学教师如果只是采用单调反复计算教学这样会容易消磨学生对于计算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得学生感觉计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甚至有的学生在反复的计算训练当中容易出现自满或者自负的学习情绪,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如果因为计算效率慢或者计算能力不突出等原因,如果数学教师采用单调的数学计算教学方法则容易使得学生产生自卑的计算情绪,不管是学生的自满情绪或者自卑情绪都会不利于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让小学生的计算学习只是停留于表面,没有形成固定的以及良好的计算习惯。特别是对于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往往会因为计算能力停滞不前,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因此数学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保持学生对于计算教学内容的可持续性兴趣,使得学生对于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拥有永恒的动力。
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当中,数学教师需要细致的观察每位学生的计算情况,根据学生的计算作业完成情况来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针对于学生在计算题当中常出现的计算错误进行全面的总结,在后续的教学当中针对学生常出现的计算错误来进行引导以及纠正,使得学生在意识到计算错误的同时拥有正确的计算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玩游戏的方式来针对学生常出现的计算错误进行纠正,教师可以采取“你说我算”游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和教师共同投入到此游戏当中,帮助学生在游戏当中纠正计算教学当中常出现的计算错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意识到计算错误,树立学生对计算教学内容的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掌握正确的计算规律与方法,将较难的计算题转化为简单的计算流程,养成良好的计算书写习惯,规范计算书写格式,并且还需要数学教师能够开展因材施教的计算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对计算教学产生兴趣,最终帮助小学生纠正计算教学当中不正确的计算习惯,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计算效率,最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沈树权.小学生数学计算习惯培养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2020(20):127-128.
[2]周显妹.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小学生(下旬刊),2020(07):79.
[3]汪进锋.浅谈小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1):193.
【作者简介】张春鹏, 1987年3月,女,汉族,河南省焦作市 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