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宇
广元外国语学校
摘要:在普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物理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但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思维训练浮现于表面,课堂实践是必修课,题海战术,使初中生对物理课堂学习失去了探索的热情。文章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结合当前初中物理教研改革的现状,积极适应新课改理念,就如何使物理课堂教学更有成效,提高初中生物理学科综合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探讨了一些新的做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引言:初中生是学生物理思维启蒙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增强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目前物理教学的现状而言,“教师教学生听”“课后补习”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且极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严重制约了物理课堂教学在新课改、核心素养等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实践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教师应从学习情境、教学软、硬件两方面的特点出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物理学科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探知兴趣
新课改明确提出:“让学生依托物理知识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培养综合物理学科素养。”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举例来说,在讲解《光线折射》的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体验渔叉的情景。老师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盆,然后用橡皮泥捏成五彩缤纷的小鱼,让它沉到盆底,再用筷子将一根上有钢针的简易鱼叉绑起来,让学生自主地体验渔夫在河里插鱼的情景。但是,经过几位同学的示范,大家发现预判的位置总是和实际的鱼叉位置有出入,要么是鱼叉跨过鱼叉,要么是鱼叉的位置仅仅停留在鱼叉的上方,从而激发了初中生极大的探索欲望。为解决同学们的疑问,教师由此引出了“折射”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情景质疑—主动探知等过程来有效探究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简而言之,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把课本知识和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学习。
二、立足生活实例渗透,促进学生物理思维发展
物理学知识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必须将物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教科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有所提高,才能激发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学的热情。
举例来说,在教授《分子热运动》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常识: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什么家具是木制的吗?他们与我们常见的树有何不同?(学生说如衣柜、电视柜、餐桌、茶几等;树木是有生命的,家具是经过加工的。)接着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这些家具里有没有有害物质?(有些学生知道甲醛是主要有害物质。)然后老师又解释了甲醛是哪种有毒物质?为什么在进入室内时会闻出刺鼻的气味?说明甲醛分子正在进行扩散运动。再次让同学们来回答一下甲醛对人类的危害,怎样消除这些危害?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危害实例,如甲醛是白血病的主要病因,能引起哮喘、皮肤发炎等。借助于这种生活化的教学问题,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又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其物理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小组互动探究,深层挖掘学生潜在能力
学以致用并非全是知识的积累,常常是靠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悟”出来的,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物理课堂能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初中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动手实践思考,有效调动学习的自主性,挖掘潜能,激发探究精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举例来说,在解释“浮力”的时候,首先引入的是内容:据报道,一名男子可以在水中躺上几个小时,大家一致认为这名男子有特殊功能。但实验结果表明,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他可以在水中躺上好几个小时?这个学生回答:因为他受到了浮力的影响。教师接着问:每一个人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影响,但他为什么会与别人不同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浮力可能与物体的体积、密度、浸透液体的深度以及排泄液体的量有密切关系。可见,这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教学环境,在知识探究、交流和积累的同时提高合作能力,从而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
四、巧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简化物理知识重难点问题
通过实践证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不利于物理知识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公式定理及思维规律,可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物理情境,依托动画功能,弥补语言和文字描述的理论局限,增加课堂的多样性,使学生兴趣广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比如,在讲授“物质的分子”等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动态的物理现象,从而节约了教师讲解物理过程演示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有些物理现象比较微妙,也难以发现,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物理现象,比如分子运动、空气阻力、电流形成等。
结束语:综上,物理教学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因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和科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要求,立足学生学情,真正构造不拘泥于课堂形式的教学模式。如此经我们教师的群策群力、共同发展、深层挖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才会有所突破和发展,最终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物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健.探究素质教育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融合实践.
[2]丁如山.初中物理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J].学苑教育,2015(21):62-62.
[3]许会.初中物理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探讨[J].新课程学习(上),2011,000(007):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