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兴玲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教学研究室 安徽省安庆市 邮编246000
【摘 要】 文章以《坐井观天》这则寓言为例,通过“创设语境—朗读体验—激活思维”的教学步骤,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借助创设寓言语境、读好对话语言、激活思维想象,以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促进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关键词】 情境? 语言? 思维
统编教材采用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构架的编排原则。学段不同,文本不同,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教材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要素。需要强调的是,落实语文要素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积累碎片化的语文知识,形成单一的语文能力或掌握机械的学习策略,而是要将学习所得融会贯通,相互关联,形成结构化、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凭借语文要素的落实,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寓言,故事简单,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常见的文体,它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教师应如何紧扣语文要素进行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呢?下面,笔者结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为例进行例谈。
一、创设情境,趣学寓言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策略也越发多样,教师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形象直观的手段,将学生吸引到寓言故事的情境中。《坐井观天》一文编排在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分析后,笔者利用简笔画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全都调动起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
师:读了课文,再看看老师的板画(简笔画:无边无际的蓝天)你们看是不是还要画点什么?
生:我认为要画一口井。(师迅速地画好井)
生:(七嘴八舌地插话)还要画青蛙和小鸟。
师:(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剪贴画)它俩在这儿呢!你能在这井合适的地方找到它俩的位置吗?来,上来把它贴上去。
(生1:把青蛙图片贴在井底。)
(生2:把小鸟图片贴在井沿上。)
师:他们贴得对吗?
生:(齐声肯定)对!
师:小朋友的理解能力真不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为这幅图配音:
(师指图引读)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于是它俩的一场对话,一场争论便开始了。
在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多种途径实施情境教学,有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同时利用情境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课文的重难点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寓意,而不要老师将寓意硬塞给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将情境的创设贯穿始终。利用情境诱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强化了感受性,突出了创造性,渗透了教育性。
二、朗读体验,感悟语言
寓言故事大都趣味十足,学生读来也必然是兴趣盎然。因此,有层次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故事的内在情境,感受故事,理解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感知与理解语言,把握语言的内在含义。笔者在教学《坐井观天》时,紧扣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并以第一次对话为例,相机渗透读书方法,旨在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和体会寓言故事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朗读第一次对话,相机渗透读书方法。)
师:小朋友用很快的速度把课文读一遍,看看文中写了青蛙和小鸟几次对话。生:三次。
(大屏慕出示第一次对话文字)
师:同位同学在一起读读第一次对话,看看你能读明白什么?
(生:同桌练习读书)
师:从这次对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青蛙问小鸟从哪儿来的。
生2:我知道小鸟飞了一百多里,飞得好远。
师:把你读明白的内容读出来,好吗?
(生2:读得很有感情)
师:评评她读得怎样?
生1:她读得好,是什么语气就读什么语气。
生2:她读得很有味道。
师(笑):老师也听出来了,她读得很有味道,是因为她读好了问话的语气,还读好了这些带点的词语。
(大屏幕出示朗读提示:在重点词下面着色加点)
你们也试着去读。
(生:练读。指名读。分组对读。个个读得有滋有味。)
师:(表扬)读得真棒!击掌三下鼓励鼓励自己。
(生:兴奋地鼓掌。)
师:其实,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要注意读好一些重点词语,读出正确的语气,就能读出感情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练读下面的对话。
笔者在教学中,从课文对话多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充分有效地读书,注重自读自悟。设计了包括范读、自由读、比较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从而真正读懂课文,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适时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如在指导读第一次对话时,渗透方法:读好重点词,读出恰当的语气,就能读出感情,接着用这种方法去练读下面的对话。在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时,老师把反问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和感叹句“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啦!”作为朗读的训练点。在实现这一目标时,老师避免讲概念,讲知识点,而是采用比较朗读这种易于操作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出不同句式的不同内涵、不同语气。
三、激活思维,领悟寓意
对寓意的感知是否准确到位是衡量寓言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这不仅是寓言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打开思路,巧妙引导,避免生硬式的直接告知和机械式的刻板背诵。
细读课文,不难发现,文中好些地方可以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点。如: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不会跳出来?青蛙如果还是坐在井底不出来会怎么样呢?利用课文提供的情境,再由此生发开去,跳出教材,启发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广阔的空间。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寓意时,设计劝说青蛙,设想青蛙跳出来的情景等拓宽情境的发散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活起来,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目标。
师: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那只可爱的小鸟劝青蛙怎么做?
生:青蛙让小鸟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师:那你们认为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不会跳出来?
生:我认为青蛙不会跳出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太自信了,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永远呆在井里。
生:我认为青蛙会跳出来,因为它想:哎,我和小鸟争了半天,还不知道天到底有多大。不如出去看看吧!
生:我也认为青蛙会跳出来,因为它要知道小鸟是不是骗了它。
师:你们的见解都有道理。大家试想一下:如果青蛙继续坐在井里不出来,它会怎么样呢?
生:它会闷死的。
生:它会饿死的,因为井里的虫子被它吃光了,最后没吃的,就饿死了。
生:它看到的天还是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瞧它多可怜!小朋友,还是让我们来和它谈谈心,劝劝它。看看谁的本领大,能把它劝出来。
生:青蛙,你出来吧,你妈妈好想你呀!
生:青蛙,你看,春天来了,外面桃花红了,梨花白了,风景特别美,你快出来看看吧!
生:青蛙,田里的虫子可多呢,你快出来逮呀!
生:青蛙,外面有许多小伙伴,可好玩啦!你怎么不出来玩一玩呢?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师指板图)我看这只青蛙该被你们说动心了。请你们闭上眼睛。(师移动井里的青蛙图片至井外)再睁开眼睛看一看,瞧,它出来啦!
(生:高兴得直拍手。)
师:它会看到些什么?此时此刻,它的心情你能替它表达吗?
生:啊!外面这么美,空气这么新鲜呀!
生:青蛙会说:“原来小鸟一点也没骗我,天真是无边无际啊!”
生:啊!田里的虫子真多呀,我一生一世也吃不完。
生:哎,要是我这一次没出来,我真后悔一辈子呀!
(多媒体演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小鸟在蓝天中翱翔,并伴着音乐展示大自然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师(在音乐画面中激情小结):是啊,小朋友已经明白了,井底的青蛙永远也看不见这蓝蓝的海和无边的天,它永远也不会知道大千世界是这样的神奇而美妙!只有跳出井口,才会知道天有多大,世界有多美好!这就是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如此教学,故事被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下,学生的思考表达更加直抵故事的核心,没有教师说教式的教学,但故事的寓意却深刻地镌刻在了每个学生的内心中。
以上片段教学,体现了“超越文本”的现代阅读新理念。以课文的空白为契机,以想象的情景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又发展了语言能力。学生新奇大胆的猜想和无拘无束的表达,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这个语文要素的落实落地也就迎刃而解了。
寓言作为一种中国古典文化中独特的文体样式,有着其内在的特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语文要素,从故事的情境、语用训练、寓意揭示三要点出发,创造性地教,促进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迈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刘吉才 《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真正落地--以《寒号鸟》教学为例》 (《小学教学》)
俞晓云 《指向素养共生的学习活动重构--以《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为例》(《小学教学》)
吴小燕 《寓言教学的三个要点》 (《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江兴玲,女,汉族,1967年7月出生,籍贯:安徽省安庆市。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