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朱 黎
[导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语言

        朱 黎
        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 安徽省宿州市 234000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语言,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使用方法,还要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初中英语人教版教材中,每个主题单元所用素材都能体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元素,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世界文化的同时也能形成一定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文化意识;初中英语;渗透策略
引言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语言都是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想要对某个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首先就要熟悉这个国家的语言。根据调查可以发现,近年来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个奇怪现象,很多学生明明掌握了词汇的含义以及语法的使用方法,但在阅读和写作时还会出现对文本内涵理解的偏差或表达歧义的现象,这都是因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够透彻、文化意识淡薄,没有理解并尊重其语言的精神内涵的缘故。
一、文化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理解能力
        学习一门语言不单是掌握单词语音及用法,或是熟练地运用语法知识,更要了解其文化内涵,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理解能力。文化意识的渗透是多方面的,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信仰、文学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等等。如果能对这些知识都有所了解,思维就会得到扩展,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减轻阅读与听力学习的障碍,从而掌握英语语言学习的窍门。
        (二)树立正确文化观
        初中生正处在三观建立和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在这一时期对未知的事物都有一颗好奇心,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发展迅速,大家平时接触信息也很方便,但是他们却没有将信息分类并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更有甚者会因为看到西方国家科技先进、物质文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就一味地崇尚外国文化,放弃了对我国千年文明的传承。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为他们详细分析国与国之间文明内涵的区别,既要对他国文化持有尊重、包容的态度,更要加深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对双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都能够积极学习,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策略
        (一)拓展不同体验方法,增强文化体验感
        课堂体验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环节,课堂中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到的文化体验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运用“诱发体验”的方式唤醒学生的文化记忆,或者激发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在授课环节,可利用“亲历体验”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或是组织学生做游戏来进一步理解文化,习得文化技能。在最后总结环节,可利用“升华体验”的方法反思文化教学中的不足,以促进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引入不同的体验教学法,其目的是为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以提高互动参与度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感悟。无论采取何种体验教学法,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尤其是要调动班级中英语能力较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带来真正的体验式教学。


        例如,在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7导入环节中,未意识到文化差异对比的教师选择的课前导入方式比较简单,直接以“气候”作为导入主题,简单明了地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地区的气候特征,虽然也能达到课前导入的效果,但未能向学生揭示国家因气候不同体现在文化交流层面的差异。而有文化渗透意识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情境模拟,每组学生两两对话,模拟陌生人初次见面打招呼的场景,许多小组都采用了“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中国人见面的传统开场白。为对比中英打招呼文化的差别,教师播放了一些英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影视剧片段,片段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在谈论天气,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Today is a rainy day”等,学生在观看后对中西方人们打招呼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好奇,进而开始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英国与中国在气候、礼节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这样的课程导入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达到文化培养和语言学习有效统一。
        (二)开展合作探究,促进文化交流
        无论是将文化意识渗透到阅读教学目标中,还是渗透到阅读内容中,都是站在理论层面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但是初中学生正处于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初中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使其能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并引导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同时,还能够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和论,开展合作学习,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思维碰撞中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但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比如英语基础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性格特点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相关方面的因素,将全班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阅读内容进行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其文化认知独特性的发展,进而在合作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以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挑选一个国家,在课前对其饮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相关方面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探讨,之后再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比如:What are the more famous foods in this country?Which food do you prefer in this country?Besides,what foods do you like?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培养。
        (三)创设真实情景,体现英语文化
        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英语的学习,是因为没有英语学习的氛围。为了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真实情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英语文化,并借助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更好地学习英语。
        例如,在课上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电影的形式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很多学校都是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英语的教学,因为英语电影中包含着很多的西方文化。适合初中生观看的英语电影有很多种,像美国电影《功夫熊猫》就很值得学生去观看,这部影片全程说的是英语,在底下还有字幕,而影片描述的内容则是我国传统的内容,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中西合璧的作品。学生观看这样的影片可以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时期英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教育时,不应受时间和场景的限制,只要掌握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可以随时随地在一切场景中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培养文化意识为核心思想,将学生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从中外文化的比较中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具备精神文明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李天喆.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实践探讨[J].学周刊,2020(32):65-66.
[2]王志俊.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J].名师在线,2019(29):91-92.
[3]徐源海.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实践探讨[J].科幻画报,2019(08):162+164.
[4]王萍.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74):135.
[5]寇莹.论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