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珠
安徽省涡阳县耿皇中学 安徽省涡阳县 233600
【摘要】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新时代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教学追求的方向,而阅读课是中学英语课的重要课型。本文指出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诸多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本文以思维品质为切入点,结合教学设计实例,探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思维品质培养,即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背景知识;梳理文本,分析语言,培养逻辑性思维;理解文本、逆向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
挖掘文本,以读促写,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一、引言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大脑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Goodman,1967,转自李杰,2012) 然而许多教师把阅读文本作为单元词汇和语法的讲解材料,文本解读浮于表面。阅读不应该停留在词汇和语法层面,还应该涉及文本内容线索的梳理,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比如写作意图,情感的表达等。阅读课的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缺乏创新,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探究如何对阅读教学进行优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只有教师进行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文秋芳,1999)本文着重探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以期优化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二、思维培养
1、思维能力的理论依据
“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为Bloom的认知发展模型。Bloom(1956)将认知领域划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板块,并基于此制定了分层教育目标。 Anderson和Krathwohl(2001)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将认知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并通过定义和例子对每一分类涉及的范围进行明确界定。”(转引自陈晗霖,2019)后者对于思维的分类更加具体,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基于Bloom的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设置出与相应认知目标匹配的三种问题类型,级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等,2013;见下表)
2、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教育部,201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之一,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对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课标》还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所以“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三观。
3、思维品质的培养途径
张献臣指出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文本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英语阅读因其丰富的英语教育文化内涵和语言赏读价值而展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上具有其他课型无可比拟的优势(戴军熔,2016)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阅读是学生接触、获取和内化语言的重要途径,阅读课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全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
《课标》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课标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明确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三个培养维度:表格引自(黄远振等,2014)
.png)
表二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缺席
英语阅读教学通常包括预测、思考、寻找信息、理解意思和意图、讨论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涉及思维过程(程晓堂,2018)。阅读教学所使用的语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源泉,即感知、内化、运用的载体,更是思维培养的载体(葛炳芳、洪莉,2018)。初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设置思维目标的意识,但是思维缺席现象依然存在。
1、课堂提问低效,缺少逻辑思维训练
提问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提问通常是展示型问题为主,问题设置缺乏逻辑性,所以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分析、推断、归纳等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 8 Section A 3a的阅读语篇Strange Happening In My Town是一篇小镇怪声的文章,许多教师只是对时间,地点,人物,观点等基本信息进行提问,而有关大家的推理以及得出的结果提问较少,致使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未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2、文本解读浅显,缺乏批判思维渗透
深度挖掘文本信息和内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础,由于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于关注词汇和语法层面,阅读教学浅层化,缺乏高阶思维的训练,质疑,反思,求证等批判性思维难以在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得到培养。例如,人教版九年级Unit 11 Section A 3a The shirt of Happy man ,属于人与社会的主题,许多教师仅提问课本上的问题:Can medicine help the king? Why or why not?
Why does power not make the man happy? Why does money not make the banker happy? Why does fame not make the singer happy? 仅仅让学生获取文本的浅层信息,即从原文中能找到答案,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钱,权利,名誉为什么不能让国王开心,到底什么才能国王开心,又是什么导致国外不开心呢?由于教师对文本解读浅显,缺乏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
3、活动设计机械,缺少创新思维空间
“目前初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还存在一定的机械化问题,课堂活动通常表现为recite,repeat,remember,review等低层次思维活动,被动和机械学习的特点依然突出。”(梅德明、王蔷,2018)例如,人教版九年级Unit13 Section B 2b Rethink,Reuse, Recycle!,一些教师的教学活动思维含量低,没有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先跳读找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再细读对文本进行简单的归纳,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预测旧房子,包包,以及工艺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让学生发散思维,头脑风暴想想生活中他们怎样进行废物改造等,来培养学生的预测,发散,联想,求异的创新性思维。
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探究
英语阅读课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阵地,本文以Bloom的认知发展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若干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实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背景知识
在认知发展模型中,最初的环节是记忆,包括识别和回忆。思维都是从现有知识开始,思维基于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都在课前有一个导入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或者创设有实际生活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是相关的语言知识,词汇句型语法等。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了思维的基础。例如,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3a 的阅读文本是一篇介绍孙悟空的文章,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孙悟空的动画,然后询问大家对孙悟空有多少了解,开展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对记忆进行搜索与提取,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从而更好的推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
2、梳理文本,分析语言,培养逻辑性思维
(1)关注体裁结构,培养归纳概括思维
教师可以结合体裁,从时间顺序、地点流程、情节发展、内容结构等角度对文本主线进行提炼(梁美珍,2013)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5 section A 3a
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该文本主要讲述了暴风雨来临时,我们一家人如何应对暴风雨的到来,最后文章以家人之间的爱来升华主题,暴风雨虽然把很多东西都分开了,但暴风雨让家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该文本是人与自然主题下,有关如何应对风险的叙事文本,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以小见大。该文章脉络清晰,语言凝练,表达地道。从篇章结构上看,该材料符合记叙文的时间发展过程,before the storm--during the storm--after the storm。这篇记叙文以暴风雨来临的时间为文章主线,然后这条主线,记叙了我和家人是如何团结友爱的面对暴风雨的到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聚焦记叙文的5W要素,即When,where,who,what,why,得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梳理并归纳出文章的结构,随后用图示的方法,展示记叙文的文章结构,比如本文就可以用时间轴的形式展示出文章的结构和每段的大意。所以厘清文章脉络,有助于培养学生梳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Before storm During storm After storm
(para1&2) (para 3) (para 4)
A heavy storm Ben? The sun rise, neighborhood in a mess
People’s activities Ben’s family? People’s activity
Dad? Mom? Feelings: 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together
(2)深挖文本内涵,聚焦分析比较思维
以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3 Section B 2b 的阅读文本为例,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主题是人与社会,主要话题是讨论学生应不应该帮家长做家务,文本是两封信,分别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份信是孩子家长写给杂志社的,主要观点是学生不应该帮家长做家务,论据是孩子学习太忙,没有时间做家务。而第二封信是专家写给杂志社的信,他认为学生应该帮家长做家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心。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封信的观点,并为这两种观点从文章中找出论据,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第一篇文章的论据是以自己的想法作为论点,而第二篇文章是以具体事例作为论点,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那种例子更具有说服性,通过对事实与观点的辨别比较,学生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推测这两封信的作者是谁,各自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了解文本的内涵。
3、理解文本、逆向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
例如,八年级上册Unit 3 Section B 2b的阅读文本是由三个小语篇组成,讲述了三个中学生对于好朋友是否应该与自己有一样的观点。教师梳理 这三个主人公对于朋友的观点之后,让学生对于朋友之间的异同有了更深的理解,继而帮助学生构建“观点+支撑”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支持如何用自己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读后引导学生就“Who do you agree with? 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理由。学生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论点。所以教师要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评判作者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论点,以及举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论点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换个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例如,八年级下册Unit 8 Section B reading A “country music song changed Her life forever” 是一片说明文,讲述了主人公Sarah喜欢上乡村音乐的原因以及对她的影响。乡村音乐影响Sarah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她少年时叛逆,经常与家人吵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家人的思念和自己叛逆的行为感到愧疚,这两种情感交杂在一起,才使他需要另外一种方式慰藉自己。外因是因为乡村音乐的独特风格会把人带回到童年的回忆,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让Sarah成为一名乡村音乐的粉丝,并坚定自己学习乡村音乐的梦想。教师可以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展示出文本的结构图,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逆向思维。
Q1: What would happen if Sarah didn’t fight with her parents when she was young?
Q2: Why did country music changes Sarah’s life rather than pop music?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教师要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提高评估型问题的比例,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评判,解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挖掘文本,以读促写,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标》明确指出思维品质的目标是: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真正在语言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梅德明、王蔷,2018)。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常见的读写后续都是以阅读文本为基础,基于文本进行延伸和拓展。可以是让学生预测故事发展的走向和可能的结局,或者把阅读文本改编成对话,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表达。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4 Section A 3a 是杂志上的一个青少年板块,由两封信构成,一封是少年向Mr hunt 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而另一封是Mr hunt 给这个少年的建议信。文章的主题是关于青少年的成长和与家人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主线是“起因--问题--解决方法”,并学会迁移到新的情境分析和解决问题。
读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论自己的烦恼和问题,作为话题的引入。读中,带领学生分析文本找到文章的逻辑主线,了解少年烦恼和原因,以及Mr Hunt 提出的建议,并且分析信件的格式和写法。读后,教师可以给每位同学都分发信纸和信封,让学生给这个杂志社写出自己的烦恼,并向Mr hunt 寻求建议。写好之后,教师让学生把信件放进信封中,保护学生的隐私。然后教师再把信件在学生中匿名交换,邀请拿到求助信的同学,模仿Mr hunt写一封建议信。在建议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注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在学生写完信件之后,教师可以升华主题,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烦恼,我们要学会适时寻求帮助解决自己的烦恼。这个活动,学生创造性的把文本的元素和自己的情境认知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反思和再现个人的生活和经历,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批判与创新的能力。”(教育部,2018)
五、结束语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语篇,充分挖掘思维培养内容,准确定位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使思维目标更加具体,并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来促进思维品质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还要以生为本,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杰.2012. 利用深层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J ].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9):7-13.
文秋芳. 1999. 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 国外外语教学,(2):1-4.
戴军熔. 2016. 评价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思维型阅读课堂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关注[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1):58-71.
程晓堂. 2018. 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3):1-7.
葛炳芳、洪莉. 2018. 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11):110-115.
梅德明、王蔷. 201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梁美珍、黄海丽、於晨、陈一军. 2013.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黄远振、兰春寿、黄睿. 2014. 为思而教: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4):63-69.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义务教育教科书. 英语八年级下册、九年级全一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