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的声音——关于音乐鉴赏教学方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王倩
[导读] 音乐鉴赏课,是一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修课程

        王倩
        佛山市顺德区华侨中学

        【摘要】音乐鉴赏课,是一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阶段,学生在经过了小学的音乐启蒙、初中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逐步进入了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学习内容的高中音乐课程。本文通过作者近两年来在音乐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改变,整理出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将“如何鉴赏”作为整个高中音乐必修阶段学习的基础,将聆听音乐作为学习音乐的最根本的环节。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鉴赏力  视听  听觉

        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音乐文化的多元性,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内容相对以前更为丰富,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这就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要求更进了一步,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是既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其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学习音乐鉴赏课的最终目的,让这种简单的鉴赏技能可以陪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自由运用, 这才是教学根本意义所在。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开始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更多的关注学生个体的体验,不再时时都把课堂变得那么“热闹”,经过不断的尝试有了一些体会,现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自身经验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一、坚持以听为主,关注音乐本质
(一)、提高音乐记忆:音乐鉴赏课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多听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双耳不仅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同时,音乐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转瞬即逝。多听,大脑中的记忆就会把听觉中的印象慢慢综合起来。听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也就越深。所以,反复的听,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更多接触音乐的机会,我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就会更容易得到提高。在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先从校园早晚的广播音乐入手,我与轻音社的同学共同讨论,引导他们在选择音乐上可以多侧重古典乐、轻音乐的播放,将之前学生更爱的流行音乐挑出部分歌曲更换为古典音乐。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又将每次5分钟的课间音乐纳入音乐渗透的环节,鼓励学生将流行音乐更换成纯音乐的版本,在全校范围内烘托音乐的氛围。许多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如舒伯特的《鳟鱼》、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德彪西的《大海》等等,在学生学习的一天当中与流行音乐交替出现,渐渐的通过点滴的积累和储存我在课堂上有了惊喜的发现。通过课堂提问,我发现学生对于“看作品”之后的答案都比较直观随性,相反“听作品”则会让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听多两次还会出现同一个学生的不同答案,这样的“听”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很多学生在听到熟悉的旋律后会说上一句:“噢!原来是这首”。学生有了共鸣,听到熟悉的旋律不觉枯燥,结合老师的讲解与介绍,会比平时更有兴趣的想了解乐曲本身、作曲家等相关知识内容,熟悉音乐旋律鉴赏起来也更加有自信了,鉴赏效果事半功倍。这样提高了音乐的记忆力,欣赏音乐的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机会。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它用音符独特的运动形式激发起听者的情感反应,并最终形成不同程度的审美感受。音乐感受与鉴赏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听音乐”。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学生,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所以,在听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见解,把你所听所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哪怕从几个字开始也是对音乐的一种鉴赏。从前我总在课堂上强调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等,学生一听就觉得与自己的距离遥不可及,所以我改变了自己的方法,我提示大家可以单从风格或是情绪入手,这样少了曲式、体裁这些学生认为很难的专业内容,他们的接受度更高,讨论起来也更加放得开。我还将一些风格迥异的乐曲结合在课上聆听,如:《江河水》与《春之声圆舞曲》,民乐与古典乐,悲伤与欢快,二胡与圆舞曲等等相对比较明显的特征让学生有更多的对比。学生从不喜欢听到可以听完有自己的想法,从有了想法到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大家讨论,这成为我现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环节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尽量掌握有关的知识,逐步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
        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视听结合
(一)、巧用多媒体:目前,多媒体辅助性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教育领域中,多媒体的运用更加直观、形象,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活跃课堂氛围。

与初中生相比较,无论是理性认知还是感性认知高中生都有明显的提高。高中鉴赏课涉及的内容范围更多更广,如何将枯燥无味的鉴赏课变得有趣起来就要依靠多媒体来帮助我们实现了。因此彻底改变了音乐鉴赏课只是老师讲同学们听的这种落后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传统音乐教学就从“听音乐”更多的转为了“看音乐”。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的出现虽然可以较为全面的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它已经超出了音乐教学中的基本需要,学生在学习上过分依赖“看”,看图片、看视频、看文字介绍、看音乐演奏等等忽略了听音乐这个最基本的感受。比如我在《绚丽的世界音乐——器乐篇》中单独将非洲鼓乐拿出来讲,在介绍过了基本鼓型、鼓点节奏后展示了一段黑人乐手表演的鼓乐视频。黑人乐手演绎出来的鼓乐非常精彩,但是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演奏者丰富的表情上,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这让我马上有了思考,我将同一段音乐换在另一个班用音频播放后学生的关注点回到了节奏本身。视觉上的冲击远远超过了听觉带给学生们的观感,对音乐的注意力自然下降。现在的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每次课的导入精心设计,比如在准备听琵琶曲《十面埋伏》之前,我会引入一段影片《十面埋伏》章子怡跳舞的片段,给学生欣赏之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回到鉴赏琵琶曲的时候我会选择CD曲或是以水墨画为简单背景的视频资料,更多的运用情感式教学,结合看、听、想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音乐鉴赏课的教学重心,应该更多的将聆听放在首位,以欣赏聆听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相互结合,以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二)、避免盲目延伸:提倡学科综合力是教育发展的趋势,现在的音乐鉴赏课,不止是有关音乐知识,除此之外往往还涉及到文学、历史、地理、美术、舞蹈、戏剧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容易在课堂上出现离题拓展。从前许多时候,为了吸引低头赶作业学生的注意力,我会故意搜罗一些能吸引眼球的视频内容,故意将音频教材改为视频来播放。在一次内容为《生命之歌》的课上,当讲到《婚礼场面》时我着重介绍了舞剧《鱼美人》,从它创作的历史背景到作曲家的简要介绍,从整个舞剧的主题故事再到女主角陈爱莲等等,我没有整曲反复聆听并引导学生思考它所描绘的场景、情绪、节奏有怎样的特点,我反而加入了欣赏芭蕾舞剧《鱼美人》片段的环节,甚至还介绍起了芭蕾舞及其基本动作手位。导致半节课都在讲“舞蹈知识”。课后与学生交流时突然发现教学内容设置上的重大失误,过多的解读芭蕾舞的比重,忽略了音乐作品本身的音乐价值。所以,在我进行了反思之后,每一次的备课我都会衡量每一个知识点是否应该出现在本课环节中,怎样将视频内容更精炼的展现给学生,过滤掉不必要的内容,清晰整堂课的知识脉络,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乐曲的聆听,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思考。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体验
(一)、激发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总是按部就班的直接讲解教材内容,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兴趣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学生具备了浓厚的鉴赏兴趣,音乐鉴赏活动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下去。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乐曲,他们会将自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主科的学习上。所以我认为兴趣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在一节《走近京剧》的课中,我先播放了王力宏的《花田错》MV来引入主题,流行歌曲一般都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当讲完四大行当的各自特点与唱腔后再由生旦净丑的妆容及衣着服饰来继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着重介绍了梅兰芳大师以及他的爱国事迹,还设置了京剧圆场步的学习环节,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走到教室四周围起了圆圈“走圆场”,这样的参与度显然让学生们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有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提议将京剧服饰配合戏曲人物进行走秀,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在这节课里达到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对京剧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二)、锻炼学生想象力: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教学思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都将音乐教学更多的变成了强制性的灌输,学生几乎每节课都能跟随教师制作的精美课件“走遍世界”。相比从前,这无疑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相对从前,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忽略了音乐本身。每一次的观看对于音乐本身来说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和认真分析的过程,任由教师的丰富资源满堂飘,到头来一饱眼福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打乱了原本的宗旨。所以在课堂中,我鼓励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表扬各小组热烈讨论的学生,从一味追求“热闹”的课堂转变为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例如在学习混声合唱《阳关三叠》的时候,我将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放入课件之中,让学生先来诵读这首古诗,将这首感人至深的古曲放入背景音乐中去感受,再引导学生想象平时与自己的好友甚至是亲人分离的场景带领学生进入到古曲中所刻画的场景,以此来感受音乐作品中的离别之情,利用想象力的开发来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更加有效地体验。
        音乐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伙伴,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是可以帮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建立起来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是每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者应该做的。现在我都会更多注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感受,强调情感体验的这个过程,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可以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表现出来,鼓励他们可以直面自己的内心感受。我知道,未来去从事音乐事业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借由音乐课为孩子们打开通往音乐的大门,让绝大多数的孩子长大后都能成为热爱音乐、懂得欣赏音乐的人,让他们主动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素养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从学生时代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自身的艺术素养做好积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