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助教 以思伴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思课堂的创设路径浅述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钟文学
[导读] 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师都只注重知识的单方面灌输

        钟文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第三中学,广西贺州542608
        【摘要】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师都只注重知识的单方面灌输,这个过程往往容易忽略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和表达,以情助教、以思伴学的方法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收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和接受,这表明教学活动越来越注重双边参与了,强调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系。因此,情思课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应该充分让学生走进自己。本文将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出发,探索其”以情促思,以思办学“为主题的情思课堂的创设路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思课堂;创设路径
        新版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不管是知识板块划分还是内容的选择都令人耳目一新。新版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更是在内容上增加了更多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趣味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形式化和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情思因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所谓情思,便是情感与思考,这两个看似不太相关的元素,实则包含很紧密的逻辑互联关系,以情促思、以思生情、情思共融共生[1]。情思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利于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热爱,在情感的体验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以情助教:打造生动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其文化知识重点和情感着力点,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体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为机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新版教材也相比较于原版,更富有新时代特点,在内容设置上增加了探究与分享、运营经验、阅读感悟等更板块内容。也就是说死板的课本理论内容少了,教学内容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借助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进一步引起学生共鸣。
(一)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新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注重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体验感,调动学生情绪并非是一味的刺激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的感受,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教学内容。初中阶段,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青春期阶段,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与教师和家长产生情绪冲突,引发其逆反心理。这个时候更需要教师充分进行引导和教育,但普通的教育方式说教意味严重,其本身带有浓厚的否定色彩,否定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不利于学生接受,甚至可能起极端效果。调动学生的情绪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充分肯定和理解学生的正常情绪变化,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情感共鸣便是通过进一步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共情,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重点便是引发学生真正产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例如,在“做情绪的主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感动人心且贴近生活的故事,通过引动学生对故事中的情绪变化进行分析过程中明白每一种情绪的根源以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充分让学生明白情绪的产生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影响还会影响身边的人。因此,学生需要保持正确的积极的情绪状态。
(二)融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共情
        了解学生的情绪体验更重要的则是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融入情感教育,教师也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并且采用有效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引导和教育[2]。充分运用”情思课堂“中的”情“来进行教学指导,从教师的角度,充分利用教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积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利用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共情,并且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单元“师长情谊”板块中的第一课时“师生之间”为例,打开师生之间的情感界限。首先让学生走进老师,了解老师,与老师建立起平等互动的情感交流。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中所设计的四个场景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景扮演,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真实还原书中情景。故事性的教学方式更便于学生接受,吸引学生注意,既真实自然,又能够让师生充分参与进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师生基于教学内容的一次平等的对话,这样才能便于教师在对话中融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对教师产生共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操控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成长的陪伴者。
二、以思办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充分对学生进行以情促进的教学引导之后,教师应该注重在情感的引导之后进入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教师也可以充分应用实践活动来创新和补充课本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在课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其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不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一)以情促思,引导学生打开思维
        由上文的论述可知,充分营造富有情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尊重和理解,并且在其过程中适当融入情感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共情能力,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兴趣和热爱,进而才能够好地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尽充分吸收和深入思考。此外,教师还应该借助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思考和对老师所布置的课后问题进行自主探讨,在充分进行情感体验和共情之后进入深思,升华情感、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达到以情促思的积极效果[3]。例如,仍然拿“做情绪的主人”这个课时作为教学案例,在帮助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受情绪的变化以及不同情绪的特点和影响结果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学生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正确调节自身情绪?如何做到适当表达,充分控制,收放自如?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会加强对自身情绪问题的关注和在意,并有意识的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分析进行分享,并且提出自己认为有效的、正确的、积极地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当学生遇到困难、悲伤的经历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这个时候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安慰,安抚自己的情感变化,学会对自己的情感表现负责。也可以通过情绪宣泄的方式给情绪营造一个更加稳定自如的存在空间。除此之外,需要教授学生将所学所悟充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这也是以思伴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联动教学,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联动教学对于初中教师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跨学科联动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非常常见且高效的教学方式,收到中学教师的认可与肯定。但联动式教学往往出现在艺体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尚未出现成熟的联动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根据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学科特点进行与其他学科的排列组合,发挥出跨学科联动教学的合力,也促进学生培养不同的学习思维方式,也可以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进行充分融合与重组,不断迸发出新的学习思路。例如,可以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美术学科进行合理育人,仍然是针对“做情绪的主人“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引导学生将情绪进行可视化转换,鼓励学生画出其认为的情绪的模样,或者根据不同的情绪画出情绪的表情。在这个过程还可以充分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发挥想象力,在体验和创作的过程中,进行对情绪的深入思考。联动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不同学科进行融合发展、联动教学,便是一种辩证思维的体现。此外,还能够将道德与法治与音乐学科进行联动教学。例如,在”少年有梦“板块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中播放《隐形的翅膀》、《最初的梦想》等歌曲,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进行,引导学生充分扬起追梦的激情和渴望,引导学生不仅要明智提志,还要刻骨勤劳,二者缺一不可。要让学生感受到既要抬头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奋勇前行。最后,还应该充分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进行充分的融合,引导学生既要遵守法律法规,又要注重个人修养,还是需要从实际出发,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版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板块的设计上加科学合理,在形式上也更加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性、生动性、趣味性和德育性。打造”情思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需要融入相关的思想能力培养和教育,需要教师充分采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变化,帮助学生有效了解和掌控自身情绪情况,进而开展深入思考,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学会如何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自我情感,同时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情感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水英. 以「情」助教 以「思」伴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情思课堂」的创设[J]. 学苑教育, 2018, (16):27-29.
[2]周华. 浅析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解和思考[J]. 中学教学参考, 2021, (03):47-48.
[3]吴丽莎. 理清知识结构 促进深度学习——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为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 (01):27-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