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李悦
[导读]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园内部的生活和学习

        李悦
        梧州市蒙山县蒙山镇第二小学  546700
        摘要: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园内部的生活和学习,加强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变化。为了保证学生可以更多、更好地接受心理知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为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本文详细地分析并介绍了如何在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思想意识以及心理意识还处于不健全的状态,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容易情绪化,不够理智,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也较为片面化以及表面化。同时,小学阶段也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初级阶段,这对其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近几年,我国教育教学理念正在不断地革新以及发展,对于小学班主任教师而言,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责任重大,这也就致使班主任的工作展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教育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的展开都会有很大帮助。同时,教师在工作展开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班主任教师在展开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除了要对班级的纪律以及日常规范进行管理之外,还应该注意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因为年龄尚小,正处于刚刚接触社会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班主任往往采用严厉的教学方法管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是逆反的心理,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管是在开展各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还是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打消学生的逆反心理,帮助学生提升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地发展。
        (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管是哪一科课程的教学,教师往往都喜欢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紧张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也只是被动、机械地去学习,课堂气氛过于枯燥、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彻底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以更加饱满的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心智发育正处于关键时期,所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小学教育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开展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在过去,大部分教师都觉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水平之间没有关系,只有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有所提升,然而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锻炼学生健康的身心。

小学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班主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探索
        (一)注重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中,我国小学班主任在展开课堂教学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往往习惯于应用“一言堂”的管理模式,这也使得很多时候学生的意见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反馈,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僵化,不利于教学活动以及班级管理的展开,同时,也致使很多学生对于教师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经常出现不配合教师工作展开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积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自尊心较强,渴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采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展开课堂教学以及班级管理工作往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学生也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从而导致了教育效果以及班级管理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出现。要想使教师与学生的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教师在展开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保证管理工作的展开有松弛度,该松的地方要松,该严厉的地方要严厉;其次,教师在展开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应用师生共同管理的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当中,从而避免“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大行其道。这样一来势必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从而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进一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渴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也应该充分意识到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尚且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也相对片面,这时候教师在展开日常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考虑分析,从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奠定基础。教师应该注意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并且要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况以及学习状况进行询问,如果学生在课下的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应该给予一些建议,帮助学生解决。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教师在展开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思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同时也更容易收到成效。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交流,可以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以及认知,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接近,起到了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隔膜的作用,这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应该“宽严相济”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对管理的松弛程度进行准确把握,这是非常关键的。小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但是与此同时学生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较差,并且自主学习意识较为薄弱,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但是也不能过于放纵学生,做到“宽严相济”,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班级管理效果更加理想。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以及爱护,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管理方式产生认同感。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能出现偏爱优等生的情况,教师应该注意给予后进生更多的鼓励,并且帮助后进生提升学习信心。但是教师也应该注意,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一味的赞扬很容易使学生出现迷失自我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尽享关爱的时候也应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采用恩威并进的教学管理方式,要对学生自身的缺点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其进行改正,这样一来才能够使班级管理效果更加理想,同时也不会对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影响。
        四、结语
        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重视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帮助学生彻底消除心理障碍,反思自身优缺点,树立良好的是非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真正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全面型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