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藏族乡村地区儿童美术教育思考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李世涛
[导读]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

        李世涛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610041

        【摘  要】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见》的颁布为乡村美育计划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但藏族乡村地区美术教育的开展依然面临严峻的困难。本文结合藏区工作的经历,通过分析总结藏族乡村地区儿童美育所面临的困难,并尝试提出藏族乡村地区开展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教育;乡村美育;儿童教育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文件》中提出了完善课程设置、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丰富艺术实践活动等具体要求。 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要求制订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局面。这些政策及文件的颁发,为学校开设美术课程,提升美育价值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为了落实藏族地区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丰富学校文化艺术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学习需求,提升美育对儿童成长的浸润功能。然而,在藏族地区开展美术课程确实遇到了诸多困难,这些困难直接影响了乡村美术教育的实施。
        一、专业美术教师短缺。在藏族乡村地区,专业美术教师的缺口是非常大的,在大多数学校,没有一位专业的美术老师,美术课要么没有开设,要么是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这就对非专业美术老师的教学与对美术课程的理解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就没办法落实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与育人价值,更不能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生也无法从美术课的开设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二、美育意识薄弱。在大多数学校,美术学科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学校的主要教学工作围绕在藏文、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就是为了保证最基本的学业目标与考试成绩。近几年受政策影响,科学课和体育课在开齐开足这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相比这些学科,美育的意识和美术学科的价值都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副科,在没有明确的硬性的考核、教学指标的情况下,开设与否就是一件非常随意的事。在此情况下,把有限的师资、时间等资源运用到能看到效果的藏文、语文、数学等学科,是学校应该优先要做的事情,同样,在家长眼中,学生花时间学习这种看不到效果的艺术可能是不务正业。
        三、耗材与投入。在藏族乡村地区,开展常规的美术教学活动,耗材的购买也是个非常困难的工作。以笔者所在的藏区学校为例,想要购买常规的美术用品就很困难,像水彩笔、油画棒、素描纸、颜料、勾线笔、毛笔等基本的材料和工具都需要在70公里以外的县城去购买,专业的美术用品和工具,更加难以购买,甚至买不到。这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美术学习和美术活动的困难。同时,价格昂贵的美术用品,也给学生的美术学习带来了经济上的困难。

对于家长来说,将钱投资到这种“不出成绩”的地方,无疑是一种浪费,家长更希望于学生能够提高成绩,至于其他的课,那是次要的。材料购买、家庭的支持是藏区美术教学面临的直接困难。
        四、现代化设备的短缺,美术教学资源的缺乏。美术课是个视觉形象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和美术专业书籍是学习的必备资料,然而,这些作为美术课最基本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在藏族乡村地区也是非常稀缺的设备,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即没有书面材料,又无法获得信息化资源。因此,也就无法通过课堂增加信息和资源的投送密度,进一步开拓视野,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空转状态。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就无法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表现欲望,这对美术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
        教学内容匮乏是藏区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藏区的孩子们对外界的认识相对较少,尤其是深度藏区的孩子对外界的了解更是少,有限的信息来源为课本或者是电视上的藏文频道,这给美术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原本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图片、视频等媒介的教学,也因为设备的问题变成难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法在藏区开设美术课,至少美术课的启蒙活动,以下几点尝试可以为深度藏区的学校开设美术课提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可视化、具体化。在教学中少一点想象的内容,从具象化的题材开始,如画我的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内容,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在表现起来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老师只需要介绍一些基础的人物绘画常识即可,如三庭五眼、头颈肩的关系,五官的简单画法、头发的画法、画面的大小等基本问题,学生就可以进行初步的美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特色的处理。至于其他的丰富多样的美术创作,可在学生熟悉了创作的步骤、工具使用、想法与画面效果的关系后,逐步放开。
        二、引入藏族文化符号和元素促进美术教学。在学生的美术常识中,见得比较多的是唐卡,唐卡的故事、表现手法、生活中的熟悉度都是非常有利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把唐卡等藏族元素引入教学,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唐卡的艺术形式理解美术的形式法则,从而建立美术学习自信心,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创新教师示范的方式和内容。教师的示范必不可少,不但可以带着学生画,帮助学生建立绘画的步骤、大小、位置、线条、遮挡、空间关系等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美术概念或名词,通过教学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规范。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创作,带着学生创作也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如相似的东西,可以教师示范一部分,另一部分让学生参照模仿;或者可以帮助学生把画面的各个位置确定下来,把要画的内容分拆成 “零件”(局部),让学生自己进行组合,这种做法兼顾到了示范与模仿、照抄与创作、共性与个性、生动与死板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掌握好度的问题。
        四、减少简笔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在乡村美术教育中,受教师美术专业学习的影响,很多老师认为美术课就是学习简笔画,在课堂上带着学生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一棵树、一只小动物、一个房子,以为这就是美术教学了,这种教学极大的误导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而产生排斥心理,学习美术的意愿因此丧失,学校也失去了美育塑造人的机会,这种机会的丧失,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对美的理解都是非常大的影响,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是个不可逆的缺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