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月明
安徽省 马鞍山 和县中学 238200
摘要: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是十分枯燥无味的。对于学习这门课程也仅仅是当做一门副科,这对于搞好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十分不利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就如何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初中生、喜爱、道德与法治、做法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是以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学习了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而不是看老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喜爱上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些做法。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所在的学校虽然是一所城镇中学,但由于小学升初中考试只考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因此无论是对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还是他们的家长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都不太重视,主要是他们认为道德与法治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更有甚者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副科,只对语、数、外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味指责是没有用的,我的做法是结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一框的中学序曲,向学生详细介绍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内容,告诉学生道德与法治不但不是副科还是一门中考课程,对中考成绩的好坏尤为重要。在讲到这门课程对我们青少年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我提了一个问题,有谁知道大学毕业考研考什么?为什么必须要考政治?在解释上述问题后我又举了例子—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他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从而改变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真正爱上道德与法治课还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不感兴趣,要想让学生爱上道法课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作为老师如何尽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每上一节课前我都制作好精美的课件,课件制作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插入动画、视频、图片、音乐、图表等避免单纯的书本知识摘抄。课件有导入,有思考、有解释、有总结,知识点讲解完立即就有练习。其次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一般都是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尽量选择那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感兴趣的热点,引起学生注意事物。
抓住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用它们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比如维护国家安全方面问题,我搜集加勒万河谷对峙,中美贸易战、抓获台湾间谍迅雷行动,台独分子、港独分子的言论、暴行,在讲到我国的发展成就时,我播放了<厉害了我的国>等视频,讲言论自由时列举诋毁英雄人物、造谣被拘留等话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这样自然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就会兴趣大增。
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孔子云:”亲其师,信其道。”作为老师要想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程,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条道理同样适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那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呢?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要歧视,更不能因为他们成绩不好而侮辱他们。要有一颗爱心或包容的心,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其次要在课堂上多和他们进行交流互动,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对于他们提问的问题难度和课后作业难度适当降低,只要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在这之后及时和家长沟通,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这样家长也会积极配合老师引导学生配合老师的教学。再次作为老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不要老是板着一副面孔,学生和老师也完全可以是朋友,只要老师和学生一同去分享成功的喜悦与成果,真诚对待每位学生,尊重、理解他们,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因喜爱这位老师而喜爱上道德与法治课了。
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学生真正爱上道德与法治课程,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方法。如果方法不对,花了很大的力气却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想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在七年级一开始的时候就交给学生记笔记的方法,因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来说,如果学生不能学会记录和整理课堂笔记即使他上课听得很认真,但过了几天他就会忘记了,到复习的时候他就会无从下手。我是这样做的,开始的几周在讲过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就把要让学生识记的内容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照着在书上作好标记,标记时一定要把这个知识点用来回答的问题写在标注的旁边。这样训练了几周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时用铅笔要理解识记的内容画下来等老师上课时与老师讲的内容进行对照,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掌握如何去记笔记。上课时也就紧紧跟着老师节奏不会无所事事了。其次是教给学生答题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安徽的道德与法治中考每年的试卷均为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客观题1-12题),分值为24分,占总分的30%;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主观题13-17题),分值为56分,占总分的70%。试题通过文字、图表、漫画、材料等多种方式,围绕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主观题仍以主题栏目方式呈现,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其中第13题一般是漫画、图表、或简答题,14题一般为一材料分析题,以一年中发生的重大经济、社会热点事件为背景。第15题为情境探究题,第16题为关注家乡发展题,第17题为活动探究题。根据这样的试题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选择题如何排除错误答案。漫画题、材料题等如何通过审题明确命题老师的意图,如何组织答案。这时候老师要有耐心,不要指望讲一次学生就能掌握,而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反复训练,当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时还要不时地加以巩固练习。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的训练以后,学生拿到道法试卷时心中有底没考试又能出好成绩想让他不去学习都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