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亚
浙江省慈溪市长河镇蓝天小学
《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2012版)》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而校园文化活动是经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交往、竞争、合作、沟通的能力。
而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基本社会活动。交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小学阶段是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础的绝佳时机。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提高不仅关系到他的自身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现状与分析
为了努力寻求有效的交往方式与途径,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和交往能力,我以问卷不记名、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我校低、中、高段部分学生进行交往交往意识、心理承受力、原则、方式、范围、能力等方面的调查,现状不容乐观。
(一)、小学生的交往意识方面:
.png)
此表让我们发现:大多数小学生交往的意识淡薄,不会主动寻求机会与人沟通,有的还拒绝交往。例如,当问起“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同学观点不同时,你的态度怎样?”,有75.14%的学生选择不作反驳,不愿与人探讨。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的“主心骨”,是行星一样的大人们公转所围绕的太阳。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孤高傲慢的坏脾气,任性,蛮不讲理,不屑与人沟通,不愿与人交往合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多鼓励、多督促学生去交往合作。
(二)、小学生的交往心理承受力方面:
.png)
此表告诉我们:小学生交往心理承受能力整体上比较强,当有人误解自己、提出不符合事实的缺点时也能作以解释,能采取积极、有效、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当问起“老师提问时,你的心情怎样?”时,选择有压力的占47%,很激动的占45%,这一结果令人深思。可见,应加强小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挫折面前、在挑战面前,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良好的交往观。
(三)、小学生的交往原则、方式方面:
.png)
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令人担忧。他们对有困难的伙伴不愿意主动帮助,例如,当问及“集体外出旅游,有一个同学的食物丢了,你会怎么办?”,有9.87%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无关,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而有49.99%的学生选择报告老师,自己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依赖于他人。这一现象给我们敲响警钟,要放手让学生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教给学生与人交往方面的原则、具体的方式方法,使其在交往过程中有据可依。
(四)小学生的交往能力方面:
.png)
上表说明,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遇到困难,能自己采取积极措施并达到理想的交往效果的学生较少。例如针对“中午放学回家,家里没人,吃不上饭,身上又没钱”这个问题,五六年级的学生居然有42%的人选择“忍着饥饿来上课”。我们不得不感叹,小学生动手能力之差,解决问题之弱,追其根源在于家长的溺爱。可是人们的许多观念根深蒂固,还没有来得及转变,只是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因此提高小学生交往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已势在必行。
(五)、小学生的交往倾向方面:
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上表中的调查结果喜忧参半。喜的是在校内有67.80%的学生喜欢交往,乐意与同伴合作。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着共同的话题。忧的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拒绝与老师交往。有27.42%的学生在家里喜欢一父母在一起,而42.62%的学生则选择独处,宁可封闭自己,也不愿与家长交往,这是不可取的。学生不愿与家长、教师交往的原因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心理、年龄等特点不愿与家长、教师交往,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家长、教师过于严厉,使孩子敬而远之,不敢交往。要改变这一现状,家长和老师要客观地要求孩子,不能拔高要求,要放下架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去获取孩子的信任。
二、思考与建议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名称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开展的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因而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同伴交往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制定交往的目标体系
交往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该有各自不同的交往目标,形成一定的目标体系,使之有据可依。
1、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
应遵循教育规律及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认知水平等特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制定相应的交往目标。
2、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
依据小学生不同年龄层次与心理特点,分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逐步形成年段分别侧重于交往动机、交往意识、交往要求、交往内容、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指导,体现出不同阶段的层次性。例如,在好朋友的姓名、性别、生日、家庭地址;二年级要求和3个以上好朋友一起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并能说出好朋友的爱好和优点;三年级要求用2-3种方法表示“朋友进步我高兴”;四年级要求小队成员共同组织一次“请到我们小队来”的活动;五年级要求为好朋友捐一本书;六年级要求给好朋友写一封信等等。
3、目标制定要有可行性。
目标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内容要明确具体,使教育者便于操作,便于指导,使小学生便于实践。
(二)、提高小学生交往的能力
遵循交往目标,依据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是交往教育的主要任务。教师、家长要善于捕捉机会,适时地教给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要遵守的原则、可采取的方式方法。如教育小学生对待朋友要坦诚相待,对人要热情大方、表里如一、说到做到、诚实守信等。教给小学生解决日常交往中遇到的难题的方法,多创造机会,让小学生去实践,使其在交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拓宽交往的实施途径
校园文化活动是经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同伴交往。
1、注重学科渗透。
交往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无不在,无时不在。教师要善于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如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让交往之花遍地开放。
2、开展队会活动。
利用开展主题班队会、小队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小学生自己组织编排活动,从准备工作开始到开展活动整个都是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座谈、辩论会、郊游、比赛等各种游戏与活动,创造机会,彼此交往、合作。
3、加强家校合作。
请家长、校外辅导员协助小学生开辟新的活动场所,在社区内服务,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学会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
4、参与社会活动。
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社会的人”。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如何去面对这新奇的大千世界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一个摸索、实践的机会,在实践去中寻求真知。
总之,一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时起,就以他有力第一声啼哭叩开了人生交往的大门。交往,是人类生存的技能。学生在交往中逐渐成长,而社会则在交往中不断地前进。没有交往,就没有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谁学会了交往,谁就是成功者。让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交往,培养其良好的交往习惯与能力,应从小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