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玲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201514
在我教书的这些年中,计算机病毒及防治我一共上过两个公开课,第一次是在工作第一年,新教师亮相课上。在准备期间,为了把教案设计的尽善尽美,于是查阅了许多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资料,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加上自己独具匠心的设计,一定可以做到的。终于在和备课组一次次研讨,一次次试讲下,拿出了自认为很完美的教案,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计算机病毒作为威胁信息安全的众多方式之一,我们对它又了解多少呢? 思考
二、生物病毒 介绍生物病毒 回忆 思考
三、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1、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计算机病毒特点:
A、寄生性 大多依附在别的程序中B、隐蔽性 依附在系统或文件隐蔽的地方
C、潜伏性 通常潜伏在程序中,在一定触发条件下发作
D、传染性 能自我复制繁殖,通过传输媒介蔓延
E、破坏性 轻则占用系统资源,重则破坏系统F、不可预见性 新病毒不断涌现 交流
思考
识记
四、传播途径 A、存储设备 如:软盘、移动硬盘、光盘等
B、计算机网络 目前病毒传播主要途径
C、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传播 思考
识记
五、蠕虫病毒特点介绍 1、通过网络传播,主要的途径有电子邮件、系统漏洞、聊天软件等。
2、主要破坏方式为大量复制自身,疯狂占用有限的网络资源,最终引起网络瘫痪。
3、部分蠕虫病毒更改或转发用户文件,危害用户系统安全。
4、蠕虫病毒案例:“爱虫”、“冲击波”、“震荡波”、“熊猫烧香”等 思考
识记
六、木马程序特点介绍 1、木马程序是指未经用户同意进行非授权操作的一种恶意程序。
2、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力和破坏力很强。如窃取密码、控制系统操作等。
3、一般不能独立侵入计算机,而是依靠黑客进行传播。 思考
识记
七、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治
1、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方法
A、手动检测 需熟悉操作系统内核,检查、比较、分析相关程序文件
B、自动检测 病毒特征代码需不断升级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A、不要运行来历不明的程序或使用盗版软件
B、对外来存储介质或软件需先进行病毒检测,再使用
C、重要数据定期备份
D、网络计算机用户遵守网络软件使用规定
E、对操作系统及时打好补丁
F、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或防病毒卡(硬件)
G、安装防火墙(内网与外网的屏障) 交流
思考
识记
八、总结 计算机病毒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方法
可是在上完课以后我发现,一节课我侃侃而谈,从生物病毒讲到计算机病毒,从第一个计算机病毒讲到当今最流行的计算机病毒,然后又按部就班的解释了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看上去,好像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貌似很完美的一节公开课,问题究竟出在那里?由于当时的教学经验不足,没能够很好的找出问题的所在。过了两年,我有一次听了一节外校教师开的公开课,我恍然悔悟,我的这节课有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①新知识的引入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学生对生物病毒本身就不是很感兴趣,也不能很好的回忆起初中所学的生物病毒特点,所以从生物病毒引出计算机病毒效果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学习兴趣。
②重“传教”轻“构建”
钟启泉教授曾经说过:“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无所谓‘教’。教师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要做的不仅仅是呈现信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认知和编码”。然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演讲者,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整个一节课中,我留给学生的自学时间不足5分钟,学生压根就没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和对信息进行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构建”。
③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课堂是一名引导者,而不是一名主导者。一节好的课,不是教师教的越多越好,而是学生领悟的越多越好。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才能够有所悟。而在这节课中,我提出的很多问题,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以及没有充分的考虑时间,很多问题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
接下来我又对我的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第二次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引言】前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信息安全,知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中的严重威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演示”文件夹,运行文件夹里面的程序,看看计算机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知识回顾
二、模拟病毒,得出病毒的定义 【提供模拟病毒程序】 实践操作
【提问总结】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 根据自身感受,回答病毒的定义
三、介绍常见病毒,归纳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感染症状及来源 【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作适当补充。
【补充介绍】
蠕虫病毒
特点:大量复制自身,然后在网络中传播,疯狂占有有限的网络资源,最终引起网络瘫痪。
木马
特点:未经用户同意进行非授权操作(一般不能独立侵入计算机,而是依靠黑客进行传播) 组内讨论并完成学案中的表一
小组代表发言
【提问总结】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寄生性 2.隐蔽性 3.潜伏性
4.传染性 5.破坏性 6.不可预见性
二、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1.存储设备 2.计算机网络 3.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传播
三、计算机感染病毒的症状
四、计算机病毒的来源
1.出于某些政治、商业等的利益而故意制造病毒
2.报复 3.恶作剧 4.游戏程序
五、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方法
A、手动检测 需熟悉操作系统内核,检查、比较、分析相关程序文件
B、自动检测 病毒特征代码需不断升级 思考、总结、交流
四、制定一份计算机安全防范方案 【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组内讨论并完成学案中的表二
小组代表发言
五、总结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防范措施 知识回顾
按照这个流程上完我觉得学生对这节课还是很感兴趣的,一上来我就让学生体验一下模
拟计算机病毒程序,学生的兴趣点被我调到很高,在体验过程中我让学生总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以及计算机病毒的感染症状,这比以前单纯的靠比较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要有趣的多。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病毒。接下来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遇到过的计算机病毒,以及这些病毒的感染症状,破坏特征。最后我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一下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一节课上完我觉得很完美,学生很感兴趣、参与度高。可是我有隐隐觉得这节课有问题,问题在那里我又陷入了迷茫。又过了几年我听了金山中学老师的一节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公开课,我终于明白我这节课的问题出在那里,
①面面俱到,当简不简
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共同分析、总结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感染症状,还让学生讨论了曾经遇到的计算机病毒,以及一起制定了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案。看似面面俱到,每个问题都讲解到了,可是相对简单的知识点,比如病毒的检测方法,常见的计算机病毒介绍,花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的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没有足够的时间讲解透彻。
②重“知识”轻“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从我的课中学到的知识,最好能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计算机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节课中我讲解了大量的计算机病毒理论知识,对于实际应用关于计算机病毒防治我却一笔带过。而这部分内容对现实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③课堂讨论的开展缺乏实效性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思辨的过程,也是排疑解难的有效方法。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并能使其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缺乏对组织讨论策略的思考和研究,或者由于认识、行为上的偏差,使得讨论缺乏实质性的交流,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无效。比如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讨论曾经遇到过的计算机病毒。讨论的时候非常热烈,可是让小组代表起来回答问题,不是答不上来,就是把课本上介绍的几个病毒读了一遍。虽然有不少学生的计算机感染过计算机病毒,但是大部分学生压根就不知道感染的计算机病毒的名称叫什么,感染的症状是什么,以及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计算机病毒。所以谈论不出有价值的信息。
认识到以上三个问题,接下来我对这节课从新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引言】前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信息安全,知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中的严重威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演示”文件夹,运行文件夹里面的程序,看看计算机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知识回顾
二、模拟病毒,得出病毒的定义 【提供模拟病毒程序】 实践操作
【提问总结】
1、计算机感染病毒的症状
?系统资源被大量占用,系统引导速度和运行速度明显减慢
?显示屏上出现无意义的画面、奇怪的声音、诱惑性的信息
?无端死机或反复重启
?系统内存或硬盘的容量突然大幅度减少
?磁盘上坏扇区无端增多
2、计算机病毒
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 根据自身感受,回答感染病毒的症状、病毒的定义
三、介绍常见病毒,归纳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及来源 【介绍】
蠕虫病毒:
举例:“爱虫”、“冲击波”、“震荡波”、“熊猫烧香”等;
特点:大量复制自身,然后在网络中传播,疯狂占有有限的网络资源,最终引起网络瘫痪。
木马程序:
举例:“QQ小尾巴”、“灰鸽子”等;
特点:未经用户同意进行非授权操作(一般不能独立侵入计算机,而是依靠黑客进行传播) 倾听
思考
【提问总结】
六、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寄生性 2.隐蔽性 3.潜伏性 4.传染性 5.破坏性6.不可预见性
七、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1.存储设备 2.计算机网络 3.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传播
八、计算机病毒的来源
1.出于某些政治、商业等的利益而故意制造病毒
2.报复 3.恶作剧 4.游戏程序 思考、总结、交流
四、制定一份计算机安全防范方案 【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作适当补充。
【补充介绍】
防毒小技巧:
?使用除IE以外的优秀浏览器:如Mozilla Firefox、Chrome
?硬盘保护:适用于公共场合
?设置超级管理员密码,禁用Guest账户
?密码用软键盘输入
?备份重要资料
?提倡使用正版软件
?数据被病毒破坏了怎么办?数据恢复软件软件:finaldate 组内讨论并完成学案中的表一
小组代表发言
倾听
五、总结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防范措施 知识回顾
我保留了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病毒模拟程序,体验完以后,我直接让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感染病毒的症状。把学生分组讨论遇到的计算机病毒进行了删
减,因为我发现学生对遇到的计算机病毒不是很了解,讨论不出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索性改为由教师讲解几个有代表性的计算机病毒,让学生了解一下,最后我把重点放在计算机病毒防治上,重点介绍了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一些小技巧上面。对于这部分只是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也有很高的实际使用价值。
低眉凝思,才幡然醒悟,方知自身学识底蕴之不足使磨课的坎坷成为必然;只有不断的磨课,不断的对教学进行改善,才能胜任教师这项工作,这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俗话说,有耕耘才会有收获。我会继续耕耘下去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