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   雷刚柱
[导读] 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性语文教育的开端

        雷刚柱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坡口小学 726014
        摘要: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性语文教育的开端,对学生理解其他科目的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改政策强调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将教学的侧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能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之中。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兴趣;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小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这样的客观情况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位有智慧的教师,必定会想办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应该耐心引导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并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会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一次在课堂上,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
        4.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二、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我走到到她身边,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我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空白而生气,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我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受到夸奖,心头一暧,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风来的。”我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高涨,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讲《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总之,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并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合作探究学习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以及微课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的内容,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死板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为学生布置带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从而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大多是书面形式,很多学生会将其看成一种压力和负担,这样的情况会使得学生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无法充分发挥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一改传统课后作业的形式,对课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使课后作业的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书面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中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乐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之中。
        在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生活中寻找一些不同形状的石头,并为石头取名字。这中新颖的课外作业,学生兴致高涨,作业往往给我们带来惊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有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