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传授策略新探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张卫利
[导读]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

        张卫利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初级中学   726000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还能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教师要结合多种授课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中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本篇文章则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授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对其教学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在新的时期,核心素养已经逐渐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目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应用的方法不够恰当,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整体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老师要能分析学生具体学习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注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自己。
        一、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若想要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中有很多知识内容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适当结合实际生活,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进行引导,可以有效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1]。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大家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这一课的内容,教师就讲一讲真实发生过的“狼孩的故事”,如下:“一个小孩子被父母遗弃在山上,山上有狼群。但是幸运的是狼并没有吃孩子,而是慢慢将孩子养大。孩子受到狼群的生活习惯影响,自己也学会了用四肢飞快走路,不会说话,只会和狼发出一样的声音,有一天这个孩子被人们发现,大家都称呼他为狼孩,请问,这一故事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故事,引导同学们进行深思,让大家明白,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每个人都能够从社会中获得物质的支持和精神的滋养。通过这样讲生活当中一些故事的方式教学,不但能够传授给同学们基本的知识内容,还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注重以学生作为主体,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良好意识
        新课程提出要注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老师在授课时,要适当给予同学们相应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只有将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同学们,才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意识。在课堂教学时,要结合大家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培养其敢于质疑的心理[2]。
        例如,在学习《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结合现如今青少年沉迷网络和沉迷游戏的案例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为大家播放《拒绝网络依赖》的相关视频。

之后,引导同学们针对该视频的沉迷网络的现象进行反思深思,使其能够明白网络的正确用途,并思考如何能够理性对待网络。之后,教师出一些题目让同学们针对题目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题目一:“孩子回家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视,把眼睛都玩近视了,不和父母沟通交流。”,题目二:“有了网络,工作的效率更快了,学生可以在线学习了”,之后引导同学们分别针对题目一和题目二进行分析思考,思考网络具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怎样能够合理应用网络?以此有效帮助大家掌握该课的知识内容,促进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三、创设情境教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人类在社会生存下去的主要前提,初中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对于一些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观念。所以要紧紧抓住时机,注重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品格[3]。
        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实际活动进行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做负责的人》这一课的内容中,为了帮助同学们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同学自身的经历进行教学进行提问,如,情境一:“在班级大扫除中,大家共同值日,但是其他的同学比你干的活更多,老师却表扬你打扫得非常干净,你会怎样反应?”,情境二:“你在超市买零食的时候,老板多找了钱给你。该如何做?”,情境三:“走路的时候你不小心撞倒一个老奶奶,你是选择走开还是关心?”。通过这些情境引导,让同学们意识到承担责任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并结合情境深刻思考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又是什么。通过这一引导,可以有效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其做出正确的行为。
        四、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法治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老师要为同学们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其意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预防犯罪》这一课时,教师要能引导大家了解罪与罚,了解刑法存在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新闻案例进行讲解。
        例如,教师可以进行提问:“甲和乙产生了矛盾,甲一气之下拿刀杀死了乙,乙的家属将其告上法庭,甲也被判处死刑。请问这一案例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案例讲解,教师可以让大家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让同学们能够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树立基本的法治观念。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能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为大家打造新颖有趣的课堂。老师要对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教材认真研究新的授课手段。老师只有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注重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其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任延军.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4):50+52.

[2]袁婷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112-113.

[3]姜杨慧.融入本土课程资源  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名师在线,2020(35):68-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