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萌芽,根扎更深——浅谈对小学数学“种子课”的认识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司凤华
[导读] 种子是自然界生命的开始

        司凤华
        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南校区      山东省淄博 255100

        摘 要:种子是自然界生命的开始。在教学上,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把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性起始课称为“种子课”。”种子课”,即关键课,处于学生思维发展重要节点的课。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整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就是我们的“种子课”。“种子课”是以学生的发展为衡量标准的。“种子课”是对教学有帮助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型至少应该是内外兼顾、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给学生以丰富的体验,且能自然生长的。“种子课”的思想,是能够改善我们的教学的。
        关键词:“种子课”、发展、教学
        正文:
        一.初识“种子课”
        在几年前,我们的公开课、优质课都是讲一些每一单元的中间的、或结尾的课。偶然一个机会,跟同事们聊起每单元的起始课不好讲,但是讲好了对整个单元,甚至是后面的知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于是乎我在四年级讲了一节《用字母表示数》,有点儿收获。在去年一个教学研讨会上,区教研室翟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种子课”。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
        二.了解“种子课”
        特级教师俞正强创造的“种子课”这一概念在如今的小学数学界已经是一个热词。什么样的课是”种子课”,俞正强老师并没有下过定义,而是采用了举例描述的方法。简单地说,“种子课”就是起始课,比如“分数的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厘米的认识”、“生活中的负数”等。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种子课”用生长代替重复,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前一课时是后一课时的基础,后一课时是前一课时的补充和延伸。[1]
        因为“种子课”特别重要,所以需要精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当下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正强老师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每次学习俞正强老师的课例,都会给我很大的冲击和震撼感,让我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俞老师通过课堂实例或者课堂片段、知识点之间的架构,对比自己原来上的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甚至是不对的。《用字母表示课》我上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感觉有进步,看了俞老师讲解的课,我忽然感觉到我原来上的这一课,仅仅局限在用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可以表示数量关系或者公式。我上的课仅仅算是照本宣科,学生具有了解题技巧,但缺乏对数学上字母的理解。如果学生跟俞老师上了这么一节课,我相信学生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会很轻松。
        三.实践“种子课”
“种子课”,意味着生长,“种子”需要教师给的温度和雨露。我们老师怎样才能给予学生生长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关注学习的准备
了解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是一种学习准备,例题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不仅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虽然有些教学是建立在生活原型中,学生还是不解其意,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起作用的是生活经验,而非生活原型。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教师从成人的思维回归到孩童时期的思维是件难事。这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下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上一些准备课,或者让学生进行先期学习。
(二)持续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有效的学法指导
        学法的指导要看每个教师的功力和经验,是一个需要教师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复制和模仿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对自己定位、寻求方法、不断的努力、思考与反思,只有自身的功力达到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名师才能出高徒,课堂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学生即种子,课程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和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能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个教师,要修炼好自身,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和甜甜的雨露,才能看到遍野的绿色和丛中的花朵。
        叶圣陶曾说过: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够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适合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合适条件。[2]
        叶老的话,应引起我们老师的深深反思,我们的孩子跟种子一样,我们教师何尝不是这样,“种子课”生长的不仅是我们的学生,还有我们教师,教学相长,都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之,“种子课”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上好“种子课”,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培养学生能力的迁移。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具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更加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俞正强.“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于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05
        [2]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