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利
运城市海仓学校 0440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要对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加以创新,结合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小学生搭建出适合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感悟数学知识,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以“0的乘法”作为教学案例展开探究,分析了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思路的策略,以便增强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数学;小学生;乘法;案例
在乘法教学中,0作为特殊的因数,其在乘法计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因此难以理解0作为因数时,计算的结果依然是0。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分析乘法的计算方式。
一、案例导入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进行“0的乘法”教学时,会直接让小学生记忆“任何数与0相乘,其结果依然是0”,然后为小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题目,帮助小学生巩固乘法的知识。虽然小学生能够记住0作为因数时的计算方式,但是难以深入的分析其中的原理,在遇到实际性的问题或者比较复杂的计算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介于此,教师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以创新。首先,教师可以为小学生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案例,让小学生从案例中分析对应的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小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并鼓励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1]。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设计案例:3×5,8×4,2×7,10×3,0×9,8×0,然后让小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些公式的结果,其中很多小学生会使用乘法表计算出对应的结果,但是遇到0×9和8×0时,部分小学生会出现迟疑,得出不同的结果。
其次,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回忆在学习乘法知识时,采用了哪些计算的原理?这时有些小学生就会提出,将乘法转化为加法的方式得出结果。如:在计算3×5时,就可以使用3个5相加,得出对应的结果。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回答的角度出发,引出0的乘法计算方式,让学生思考如果是9个0相加会得到什么?10个0相加或者50个0相加的结果是什么?将0的乘法转化为加法的方式,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和知识点,通过案例导入和问题思考,有助于深入探究0的乘法知识。
二、案例分析
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理解能力,为小学生构建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案例;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践案例,让数学教学能够更加丰富。在0的乘法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或者实际问题,让小学生从实践和生活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如:在一次投飞镖的游戏中,投中红色区域可以得到10分,投中蓝色区域可以得到5分,投中白色区域则不得分。如果小明总共投了两次红色区域,三次蓝色区域,五次白色区域,请问小明总共获得了多少分?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从实践案例中提取出对应的数量关系;分析投掷的次数和获得的分数,最后计算出小明的总成绩。有些小学生得出计算的公式为:2×10+3×5+5×0,这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进一步分析0在这个公式中充当了什么角色?进而引导小学生深入对0的乘法的探讨。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化的案例相结合,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并鼓励小学生积极分析和应用数学知识,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2]。
三、改进与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为小学生设计出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案例;并让小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加以思考,进而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小学生不断的思考和应用,尤其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仅仅让小学生记忆公式,而是要借助丰富的教学案例,通过引导帮助小学生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其次,在0的乘法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充分的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渗透更多的教学素材,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视野和知识面;展示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导性,并且还要构建一些数学学习的小游戏或者活动等。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也要积极与小学生进行交流,明确小学生的学习动态,设计适合的学习案例和教学目标,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3]。
结束语
0的乘法在小学乘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鼓励小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0的乘法计算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或者实践案例的引导等,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其次,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创新,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的范围进行拓展和丰富。这样不仅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梦窈.个体展示:畅说勇教,善思会辩——“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片段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0(25):11-12.
[2]金德华.着眼学生差异 促成有效探究——《0的乘法》教学设计和评析[J].小学教学设计,2018(26):8-9.
[3]龙霏.“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0(Z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