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周伟
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港中学 福建省 漳州市 363216
摘要: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从来都离不开德育。德育不仅有自己的专门学科,还渗透到其它学科当中,形成了无学科不德育的态势。只不过在我国现阶段,由于过分地追求升学率,使唯分数论大行其道,德育不断地被弱化和边缘化,与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大相径庭。因此,很有必要重提学科德育渗透的话题,笔者以初中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开展渗透式德育,既是一种常态化的教育行为,也是一种自觉有益的探索。希望能借助语文教学,以点带面,提升初中生德育水平,改善目前重智轻德的育人现状。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科教育;德育模式
作为“人类灵魂设计者”(培根语)的教师,其本质工作,就是与灵魂对话;而对话的重要通道,就是教学。德国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赫尔巴特揭示了教学与德育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教学的目的是德育,德育离不开教学。
因此,笔者以“基于学科教育的课堂德育模式”作为课题研究方向,以初中语文学科教育为切入点,秉持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立足课堂,以教材为主渠道,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科目标为抓手,尝试探究“诱发+体验”的德育渗透模式。现在谈谈对这一模式探究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以期有助于今后学科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发展。
“诱发+体验”的德育渗透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学科教学的实践基础上的。首先说诱发:
对“载道”(周敦颐语)的语文教育,先师孔圣人早就有举一反三的做法。“举一隅”即是诱发的手段,“以三隅反”即是诱发的期待。运用诱发的模式,既是大纲“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的要求,也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从这点讲,诱发作为德育渗透的首选模式,应是合情合理。
那么,教师在进行诱发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教育性与学科性相结合:德育渗透时,启发的点不应是随心所欲的,而应紧扣教育性的需要设计好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我们现在对教育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外在的好习惯的养成,而是深化为内在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正是新课标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不同,其自身规律也会有所不同。初中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发展其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把教育性与学科性有机结合,这是进行诱发的总基调、总原则。
2.互动性与鼓励性相结合:语文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扩大学生参与的覆盖率,必须提高学生互动的水平。当然,学生的互动和参与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与鼓励,老师也只有在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中才能有效地渗透德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趣味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渗透德育时能够照顾到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兴趣点,那肯定会事半功倍的。当然,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也是很重要的。把趣味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可以使诱导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提升德育渗透的成效。
4.典型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在真实的基础上,诱发离不开借助典型材料的选择与适当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而言,熟悉的材料如果能够从新的角度切入,肯定会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把新的兴奋点激发起来,积极参与到相关德育渗透点的探究、讨论当中。如果这样,德育目标的实现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因此,老师的创新思维也是不可忽视的,当它与材料的典型性相结合,肯定会碰撞出精彩的德育火花。
说到德育诱发渗透所用的材料,在实施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教材、文本就是最现成最好的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穿插史料、时事、图片、影视、生活话题、趣味实验等素材,起到调节、拓展、补充、印证等作用。
在德育渗透的方式上,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做到环环相扣:
1.链接法
链接在写作方面,有点像插叙。所链接的内容,一定是与主题相关联的;就德育的要求而言,也一定是对德育渗透有帮助的材料。
2.设悬法
设悬即设置问题。从材料出发提出问题,容易直接进入正题,而且有吸引思考、激发兴趣的作用,因此,设悬法的使用较为普遍。
3.辩论法
在设悬的基础上,学生个体之间的思考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观点,这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辨明是非正误,或互相补充完善,加深理解,效果往往是显著的。
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时,有一个公开专题课——“走进毛泽东”,事先对写毛泽东的章节做了充分的挖掘,提炼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了全中国的解放,革命志士挨饿受冻、抛头洒血、矢志不移”、“身在福中要惜福,要健康生活、热爱运动,把自己打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做任何事业都需要一颗聪明的头脑,而这颗头脑是靠后天的努力学习获得的”、“学习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广泛涉猎,要永葆一颗求知的好奇心”、“想要做成一件事,就要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方有所成”、“细节决定成败,一丝不苟既是做事的态度,也是成事的必备条件”、“学习时一定要审好题,注意每个环节,严谨对待,才能有效地提高成绩”、“英雄不论出身,只要有理想、有目标,能够吃苦,不懈奋斗,终究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影响、改变别人”、“学习红军领袖生活简朴的优良作风,勤俭节约,抵制浪费,反对铺张、高消费”、“宝剑锋从磨砺出,精力的充沛来自平日炼就的健康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学习红军领袖不是为自己而锻炼身体,而是为民族的未来在磨练体魄”、“学习毛泽东平易近人、关怀部下、对农民怀有深厚情感的品质,团结同学,同伴互助;尊重保洁阿姨的劳动,尊重父母和老师分付出,做一个懂感恩的好少年”、“信念坚定,目标明确”、“幸运来自实力,天才来自勤奋”、“谦逊是一种美德”等十四个德育渗透点。然后围绕这些德育点,分别从“以貌取人”、“总体印象”、“了解出身”、“提炼性格”等四个步骤链接文本材料。抛出相关材料后便逐一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同桌或前后左右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求同存异,统一意见,板书要点。
如果说,德育的渗透过程是由外而内的接受,那么,德育的体验过程便是由内而外的展现。缺少体验环节的德育肯定是不完整的,也很难留下长时间的印记,更难说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好习惯更无从说起。所以,德育的渗透,离不开体验。在这个意义上,体验可以说是渗透成效的一种检阅。
体验即学生结合已经产生的情感与意识进行实践的一种活动,但课堂上的体验与课外的体验还是有区别的。课外的体验一般是随机的自觉的,而课堂上的体验则是计划中的有组织的行为。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编排,共有“有朋自远方来”、“少年正是读书时”、“文学部落”、“天下国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我的语文生活”、“人无信不立”、“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身边的文化遗产”、“倡导低碳生活”、“古诗苑漫步”、“以和为贵”、“君子自强不息”、“走进小说天地”、“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等十五次综合性学习,从交友、读书、文学(包括古诗和小说)、家国、孝敬、语文生活、诚信、互联网、文化遗产、低碳、和谐、自强、初中生活等角度,紧扣现实生活,紧贴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地设计,符合学生各成长阶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德育体验提供了科学的途径和有力的平台。
2.角色性扮演
德育体验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便是角色性扮演。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中,学生设身处地地扮演成某一个特定的角色,实施跟角色相一致的行为、心理的体验过程,往往会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角色扮演非常适合于教材中“讲述”、“复述与转述”、“应对”、“即席讲话”、“讨论”、“辩论”、“演讲”、“朗读”、“演出”等“口语交际”和“活动探究”部分。学生只有先完成角色定位,才有可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这就为德育体验创造了先决的有利条件。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同样适合学生的角色体验,如朱自清《父亲》中的“我”、《世说新语》中的元方、鲁迅《藤野先生》中的“我”等。进行角色性扮演,可以借助“假如我是 ,我会 ”的换位句式进行训练,然后再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在实施德育体验时,要注意避免这几个误区:脱离学生实际;师生主次颠倒;热闹有余,内涵不足。
另外,在进行德育渗透时,也要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德育与智育同属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五育并举”的主要组成,都是为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服务的。二者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它们都是学科教学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多边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它们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主导内容和实施的方式方法上的有所不同:智育注重使学生知识和技能上打下基础, 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它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得以实施的;德育则着重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教育, 它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正确地处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日常教学中的常规训练等手段来加以实施。
从语文学科教育的实践来看,最理想的状态是在智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在德育中巧借平台,相机而教,重视角色换位体验,通过体验来深化德育的渗透,以德育促智育,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最终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勇,赵福庆.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原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3
[2]袁野.有效德育的36个细节.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8
[3]刘艳.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工作探索.教师.2020年6月:5-6
[4]苏世静.初等教育专业语文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模式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第 28 卷第 22 期 总第 164 期:94-95
[5]张儒,在语文课堂中应注重扭转“单一模式”力求渗透德育.学科攻略.2018年第2期:95
[6]王丽娟.问题导学模式下的语文德育渗透.吉林教育.2020年5月:20-21
[7]王曦.学生认知特点及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分析.才智.2018:92.
[8]蒋芳.“体验式德育课堂”模式研究.交通职业教育.2017/1:58-59
[9]彭欢欢,潘王林.初中德育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年10月第20期:86,87,90
[10]林美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文学教育.2012.04:136
[11]齐晓彬.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的模式探讨.教育革新.2004年第3期:39-40
注:本论文系第六期漳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学科教育的课堂德育模式》(课题序号zdy2012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