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创新,劳动教育也逐渐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要想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一定要从根本上让小学生领悟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这一真谛,而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有效融合则有助于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的意义,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有效融合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小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时代的需求。现今,国务院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当中。因此,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的意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符合教育的社会性目标要求。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决定其劳动的属性,劳动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甚至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生长环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创造者,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生力军,如果小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劳动技能,会影响小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其缺乏建立美好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进行劳动教育是一种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理念,也是实现人类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二,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创造劳动教育的社会环境。教师把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丰富学习经历,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知识,还能够扩大劳动教育的影响范围,让学校、学生以及家长都参与其中,减少学生养成不良习惯,创造一个人人热爱劳动的良好社会环境。其三,劳动教育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培养人的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能够提起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劳动教育理念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一门专门的课程,但是并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将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对劳动课的一种补充与完善。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强化劳动教育的理念,充分了解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语文教学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语文教师正确的找到自身在劳动教育当中的定位,高度认同自身是劳动教育中的一份子,为社会培养出能够进行社会劳动的栋梁之才。反之,教育出来的学生无法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那才是失败的教育。
因而,教师不能只看中学生的成绩,不能只注重分数、升学率等因素,要以劳动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深度挖掘教材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要求教师能够十分熟悉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对语文教材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度地挖掘,找到能够与劳动教育相契合的知识点,使二者能够有机结合。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能够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文章大概有三种类型,首先是对表现劳动精神的课文,主要以歌颂劳动人民的勇敢、勤劳为主,通过对此类文章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以劳动为荣的情怀。其次是描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文章,通过描写劳动的场景,展现劳动所收获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劳动可以创造出一定的价值,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投入到劳动中的热情以及积极性。最后一类是以弘扬劳动之美的文章,以展现劳动技艺、成果以及创造之美为主,让学生明白劳动就是创造美的一个途径,借此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劳动观念。比如,通过讲述教材中伟大人物的故事来向学生输入劳动教育的价值观,詹天佑、周恩来总理等人的伟大事迹,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敬畏感,感受劳动的意义。
(三)利用活动资源,融入劳动教育价值观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而活动中的各个阶段就有助于劳动教育的渗透。通过对整个活动全过程的参与,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进行劳动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策划小组来制定活动的方案,制作活动中即将使用到的道具,安排专人进行活动的摄影等。整个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都由学生来组织,把学生从被动参与的地位转变为主动组织,弱化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指导作用。当活动结束之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想,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困难的,对劳动的认识等。对于活动中学生的付出予以奖励,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
(四)课堂上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
语文教学的有三个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这几个目标都能够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文字书写能力的练习、思维分析能力的培育、情感与价值观的树立等,都与劳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的营造出劳动教育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劳动之美。除此之外,在传统节日中有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也可以在其中体现出来,课本中与节日有关的文章都是良好的劳动教育素材,借此能够为学生营造出劳动的氛围。同时,教师可以把课本中涉及节日的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比如与春节有关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同学生交流其与家人在春节期间所做的事情,组织包饺子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实自己,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想办法,使学生的内心变得强大,能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深刻领悟到劳动的真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转变劳动教育的观念,必须从学生、教师以及教材等各个层面全面推进,合理的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如此才能够将培养出劳动意识高,劳动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晓琴.融合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考分析[J].考试周刊,2020,000(051):17-18.
[2]马国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建设的实践思考[J].少先队研究,2020(2):24-28.
[3]王慧,王晓娟.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检视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