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初中语文为例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 邵惠敏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当前初中语文教育

        邵惠敏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荆河街道滕南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当前初中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基本的内容目标之一。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重点往往容易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所吸引,而忽略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和锻炼。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维,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本文以初中语文为例,就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课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通过教学模式的更新完善与教学手段的探索运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思维能力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重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在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认知、分析、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引导整合分析、开展启发式教学、创新教学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锻炼需要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完成,教师需要通过设立问题的方式引导其不断思考,分析和研究其中的语言逻辑和文化内涵[1]。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设置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先对知识点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实现思维的快速运转。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问题内容的延伸,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延伸,最终通过由点及面、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探索到文章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锻炼。课文的背景故事、作者的生平经历、文章的详略安排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以直接带领学生针对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核心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实现高阶思维的灵活运用。
        以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基本故事情节后,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文章对木兰战场生活的叙述用笔如此精简,而对木兰出征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及回乡团聚等情节却笔墨泼洒?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得出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这样的繁简安排可以凸显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质,同时还隐含了作者对战争的冷淡和厌恶。这样一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指向对文本结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深度内涵的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注重整合分析,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高阶思维,顾名思义,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心智活动以及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很明显,单一的知识内容的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将多种知识点进行整合分析,构建一个复杂的学习情境,利用教学情境的特点激发学生深度分析其内涵,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整合与分析,实现完整的知识结构的构建[2]。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某一项内容进行延伸,比如写作技巧、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写作要素等,引导学生在整体初中语文的知识结构中寻找与之相似的内容,通过对比迁移的方式将不同内容的相同点和差异之处进行整合分析,寻找不同内容之间的潜在联系,最终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结构。

通过整合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大局观,采用全方位视角对知识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思考中实现强化记忆和深度理解知识内涵的目标,实现高阶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以部编本九年级上册四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主要围绕小说体裁进行教学。所选《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经典文章,几乎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各篇文章的学习后,引导学生整合分析小说中对比手法的作用,让学生悟经典手法,习鉴赏之能,实现这一知识的结构建构,并在以后的类似学习中得以迁移运用。
        三、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和知识点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主能动性,充分调动其学习潜能,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避免将知识内容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针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在学习效果不佳或学习热情不高时,教师需要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度自我反省,主要针对授课方式的趣味性、有效性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究,尽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将阐述性知识内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探究型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在脑海中形成丰富多彩的思维形象。通过激发自主性学习能力,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在遇到其他知识内容时采用有效的学习方式自行探究,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创新教学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化思维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中虽然能够快速掌握知识内容,但是课堂内容和形式缺乏活力,形成了一种固化思维模式,在接受新的知识时采用“识记、领会、综合应用”的固定学习方式,致使学习方式缺乏新意,难以令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全面性的思维模式[3]。教师需要选转变自身教学思维,在思想层面实现创新与发展,将传统教学思维与新型的思想进行融合,取长补短,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不同方式的成果进行取舍。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思维的方法带领学生通过多种不同学习方式的组合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学习模式的优势,将不同学习技巧组合成一种复合型学习方式,通过思维的启发与锻炼实现学习活力的提升。学生在教师思维创新的带动下实现个人思维模式的创新,逐渐形成符合自身情况和需求的个性化思维模式,锻炼高阶思维能力。
        以部编本九年级经典小说《孔乙己》为例,教师可以挖掘有关孔乙己手的描写作为有价值的教学点展开教学。通过老师的创新思维,学生会格外关注到孔乙己的手:那双大手有着长长的指甲,是他好吃懒做的写照;那双手能靠抄书换取薪酬,说明他可以自食其力维持生计;那双手教小伙计写“茴”字,是他关爱小伙计的善意表达;那双手罩住茴香豆;那双手偷书写服辩;那双手最后代替了脚,用来爬行……学生可以在对在孔乙己手的分析过程中达成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的锻炼。
        结束语:高阶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是传统教学模式中被教师忽略的一项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开始注意到其重要性,通过教学思维和方式的改进和创新为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需要注重将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课程有效融合,营造开放性、灵活化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提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蒋红花.浅析初中语文中的群文阅读[J].新课程,2020(52):196.

[2]陈小军.减负提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2020(52):44.

[3]张林涛.核心素养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20,9(48):90-91+113.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