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卢利平
[导读]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极强的人文类学科

        卢利平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新区小学   442500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极强的人文类学科,对于学生而言,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的高效授课都有极大的裨益。课堂中,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语文学科知识可以助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本文从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在二者的共同之处尝试给出一些施教建议。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一、引言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难点,出于对学生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双重考量,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但由于小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活经验尚且不足,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宽泛、方式多变的特点,加之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都在不同程度加大心理健康教学的难度。本文将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出发,浅谈该阶段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之于语文学科教育。
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新修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了进一步细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性
        顾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对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它不是生来就有,而是伴随着成长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疏导对于学生的终身身心和谐发展十分重要。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一般由班主任教师来兼任,没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本和课时,以及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进行集中教学。然而,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分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或者是教学环境等因素,很难把学生的知识习得、心理疏导培养、意识建立和行为塑造相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课程很难真正让学生受益,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不明确、模糊的状态。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分散到语文这类人文学科教育中,让学生在特设的教学环境下,巧妙合理的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可行性分析
        班主任的例行心理健康教育远远是不够的,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分散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抓住其他各个课程中预设的教学情景,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在注重学生对字词句段掌握的基础上,也注重学生对课程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然生命、美德尊严的理解和学习。这样的课程预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借助语文课堂特殊的教学情景来抓住心理健康教育从认知到行动的惊险转换,是教育教学中巧妙施教的典范,亦是教学育人的基本理念。综上所述,在分析语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自特点之后,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一)知识传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相比起小学阶段其他科目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关注的学生心理发展,是区别于身体发展、认知发展这类外在显性的教育,因此班主任教师例行的心理健康疏导课程并不能达到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当利用恰当的教学环境、人格魅力乃至教学艺术等等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启发和诱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最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表现出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喜爱以及对教师教学的积极回应。比如在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一文中,文成公主的家国大义对于小学生来讲实则是个极为空洞的词,这样的空谈主义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长期来讲是有害的。因此不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相互谈论自己对于家国大义的认知,教师在适当时候进行指导。当教师放下姿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乐于从心底理解并接受文成公主对大唐的依依不舍和对进藏求取天下大同的决心毅力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家国情怀。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大纲所要求小学生要认知自我、树立集体意识,与文成公主的大义是想契合的。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参与是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双促进的基础,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会变得有实际意义。
        (二)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尚且不够成熟,因此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同时,就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已有的学习态度。首先明确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心理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只有在健康的心理状况下,与老师同学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敢于挑战难题,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才会锻炼自我意识,成为自我心中最期望的人。
        总结: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由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极为复杂多变,因此在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要从学生对事物的观念和行为上引起重视。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起正确的态度,从知识层面切入心理健康教育,又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最终促使小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正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与实践研究[J].家长,2021(14):4-5.
[2]巨芳兰.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36):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