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刘倩
[导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初中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对课本上内容的传授

        刘倩
        朝阳市第三中学 辽宁 朝阳 122000
        摘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初中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对课本上内容的传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基于此,以下对微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阅读;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引言
        知识只有在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思想和激起兴趣时,才谈得上是知识。初中语文课堂,能让语文知识具有生命力和积极作用的因素便是学习力,只有将知识转化成学习力,学生的生命和才华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绽放。肖培东老师说:“浅浅的,把语文扎扎实实地交给阅读,交给岁月;急不可耐的心,嗅不到春酒的芳香。”只有“慢下来”,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得到深度观照。
一、微阅读的具体概念和相关内涵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不再如往日一样只能依托书本知识获取相应的知识和内容,而是可以运用手机电脑在网络上进行碎片化的阅读,获取更多知识,更大量的内容。因此,微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之一,同时也是人们适应快节奏生活的重要例证之一。微阅读的内容短小精悍,具备了提炼加工的性质,同时内容新奇、段落安排错落有致,与传统的阅读有着很大的不同,其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把住了时代的脉搏。因此,一些语文教师将微阅读带到了语文阅读的课堂上来,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活动,使得更多的学生了解了微阅读的具体含义,同时顺应了微阅读的若干规律,从微阅读的过程之中汲取经验。而且,教师也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核心素养。这都是微阅读对于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正面影响。与此同时,微阅读的内涵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人们正在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和新的时代内涵,使得微阅读的特征更加的突出和明显,内容也更加的精确,表达也更加的形象。
二、微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通过微阅读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和作文是一体的,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优秀的作文,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习作方法。教师在讲课文的时候,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很枯燥,这是因为教师面临的学生不同,不能在课堂中同时兼顾所有学生。为此,教师可以丰富开展微阅读的教学方法,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并以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二)注重更新阅读内容,以推进微阅读的深入运用
        微阅读之所以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得到了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青睐,并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得到了更加深入运用,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其阅读内容的新颖和独到,以及对于学生心理的把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微阅读的有效运用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及时更新微阅读的内容,从而为微阅读的深入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某位语文教师在开展主题式的阅读过程之中,并不是发放大量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长篇累牍的“啃”文章活动,而是运用微阅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一篇篇短小精悍功力精深的文章,然后组织学生在微阅读环境之中进行相应的阅读和点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相关的拓展,对于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取得了预期的成效,而这也正是更新阅读材料内容所带来的优点和长处。

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不仅仅是对阅读内容的把控,更需要有对阅读内容的阐释,考虑到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微阅读材料内容进行自主式的探索,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微阅读学习习惯,使得相关的理念得到贯彻和落实,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熏陶效应,从而使微阅读真正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微阅读将课内和课外进行融合
        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如今在考试试题中,课外阅读的占比量愈来愈大,教育者也应当注重拓展教学内容,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教师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整合,从而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思路。例如在教学八年级课文《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利用微阅读的技术,准备藤野先生的图片以及鲁迅当时的社会背景图,透过视频、图片,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大环境会的了解。之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找到关于藤野先生的几件事情并概括出来,将刻画藤野先生人物描写的句子也展示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产品,给学生推送一些类似的文章,例如课外阅读《老人翁》,这篇文章的思路与《藤野先生》有相似点,教师可以用微阅读让学生去理解和感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作者的写法,并尝试将此方法运用于实际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师在引入课外内容时也可以适当出示图片,让学生找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对课内外阅读知识进行融合,可以保证学生清晰把握知识点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进行应用。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将会迎来思想、感情、认知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将极大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在课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驱动展开的主动性学习无疑会比被动学习效率更高,其对高效课堂的构建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给笔者的印象深刻,即便教材改版其仍旧收录其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从人物的心理入手体现人物的情感、对春的期待,而至于为什么期待就需要学生继续读下去了。学生普遍对故事性较强的内容感兴趣,而《春》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时极容易忽视一些细节内容。所以就这一现状来讲,为更好地将学生引入美好的散文世界中,笔者在文章展开之际,利用音乐、背景视频,再配上有感情的朗读,将学生从嘈杂的教室引入朱自清先生美好的精神世界中。这篇文章无关四季却又关乎四季,其以春天为主体,流畅地表达朱自清先生的情感走向。动人的音乐,葱葱郁郁的树木与草丛,层层叠叠的桃树、杏树和梨树,互不相让地争抢着伸展着枝丫,美好的情境值得学生去探索一番。这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与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单单是某一次课堂如此实施并不能很好地将情感传递给学生,形式上长久的坚持才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是否产生了情感或是认知上的偏差,如果有,教师就要予以纠正,从而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教育这条路还很长,教育工作者也一直走在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路上。以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只要教育工作者动起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在如今这个大时代中,利用科学技术将微阅读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以及概括总结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晓莉.微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0(76):50-51.
[2]吴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微阅读的应用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7):98-99.
[3]文世业.初中生微阅读引导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0.
[4]顾颖.新形势下语文微阅读探析[J].语文天地,2019(35):55-56.
[5]牟建强.借助“微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微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10):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