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跨班区域活动,激发幼儿自主意识——在跨班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自主性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 陈微
[导读] 如今大部分区域活动多以一个班级为单位,

        陈微
        杭州市萧山区实验幼儿园   311202
一、研究意义
        如今大部分区域活动多以一个班级为单位,以本班教室为主要活动场地,划分一定的区角,以本班幼儿为主体开展活动,因此常常能看见一堆幼儿挤在某一个区域等待或争抢有限的活动材料的现象,或者出现一些由于区域较为狭小而无法提供大中型的区域主题活动的情况。此外,同班级内的区域活动导致活动参与对象单一,幼儿只与本班内较为熟悉的幼儿接触,并且由于活动区的规模较小,每次接触同伴的数量也较少,从而也导致交往模式的单一和狭隘。
        中班幼儿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中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自己选择活动,没有心理压力,可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并体验成功的愉快,增进交往、发展社会性以及健康的人格。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中班幼儿在科学、合理、有效的跨班区域活动中,大胆操作、大胆探索,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幼儿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自主,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方法来满足或实现这一需要,并且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跨班区域活动,是各班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选择班级进行自主游戏,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三、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各文献比较与分析,明确实践方向。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实践的要求,各版本的教材是如何进行编排的?又有怎样的特点?我们从梳理文献内容开始,对各类文献中“跨班区域活动”的教学进行简单的梳理。主要进行一下分析:
        1.课题引入的区别。
        2.时间、空间、材料运用上的区别。
        3.引导方式的区别。
        4.课后综合实践的区别
        对各版本文献具体的比较分析,我们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设想与设计
        1.优化环境,引发幼儿自主活动
        以往的区域活动区角都设在一个班级,幼儿很容易就知道今天要玩哪些项目,而且材料更新周期较长,幼儿对活动本身的兴趣难以提高。而跨班级区域活动减弱了班级之分,各班活动材料更新周期较短,极大地整合了活动资源,因此,幼儿对区域活动内容本身的期待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投入程度。所以在空间、时间、材料上要做到相对的开放。
        ①空间的开放
        中班阶段是培养幼儿自主性的一个好时期。这一年龄孩子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传统区域设置,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教师参与指导较多,利用教室桌面、地面设置区域,并规定参加区域活动的几个时间段,使每个孩子活动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显然这样的空间对于中班幼儿来讲,影响了区域内容的丰富,阻碍中班孩子兴趣多样化的发展,使他们独立活动受到限制。同时《纲要》中也强调:要通过空间、设施、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活动与探索。对于主动学习而言,幼儿需要一个有利于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进行学习的空间。

因此在跨班区域设置时我们可以利用桌子、椅子、矮柜、材料箱等的不同组合造型进行空间区隔,大小兼容,大则为区,小则为角,消除人为的假象隔断;利用桌面、地面、墙面的兼容,进行立体化活动。
        ②时间的开放
        在时间安排上,我们要将完成新活动的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个班级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开放的各班区域活动时间,既能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中班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性。
        ③材料的开放
        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使它们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挖掘并利用一些本土的自然资源和废旧物品来开展活动,幼儿在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看看、想想、试试、做做,从而来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利用直接探究、感知自然和环境的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
2.关注过程,支持幼儿自主活动
        关注过程策略是指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各种状况,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给予积极评价,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幼儿的自主运动。
        ①参与活动,成为合作者、引导者。
        首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以观察、了解为主,以鼓励、尊重为重。观察的内容:
        一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
         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其次,在活动中,首先要相信幼儿,他们是一群非常能干的小主人,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的经验是什么?教师的指导以观察、了解为主,鼓励尊重为重,要营造一个安静、舒适、自由、轻松的环境,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选择活动的材料,主动完成任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跨班区域活动成为幼儿自主的活动,独立自主的探索操作,不断的尝试。
②分组跨班活动,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中班孩子已经和自己班级的老师又一年时间的相处,所以对班级和带班老师的熟悉,会形成对班级环境和带班教师的一定依赖。针对这一情况,在进行跨班区域活动时,决不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全面展开跨班级行动,而是先对本班幼儿进行分组,由教师逐次逐批地带幼儿去其他班级进行活动。一组幼儿在一次被本班老师带去别的班级进行区域活动后,回来会对本班进行区域活动的幼儿描述他们的所闻所见,吸引了其他组幼儿的好奇与兴趣。第二次,原来第一组交换的幼儿不再去别的班级活动,而是留在自己班级活动,第二组幼儿进行跨班级区域活动。这样的新旧环境交错,不仅会给幼儿带来一种新鲜感,而且消除了陌生环境带来的紧张感,因为在轮流活动中旧环境又给幼儿提供了一种熟悉感与安全感,让他们没有远离本班级活动的感觉。?
        3.提供空间,形成幼儿自主意识
        区域活动中,由于幼儿活动内容、形式的相对自主性,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干预时机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干预可能解决眼前纠纷,却无益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长远发展。而在跨班区域活动中,带班教师面对的不是全部都熟悉的幼儿,教师也成为了幼儿间交往的观察者与引导者。
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成长空间,几个中班班级的幼儿交往就能增加,幼儿尝试与不太熟悉的同伴交往的一些经验准备,教师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协商就显得容易很多。孩子有了这样一次自己协商自己解决的经验后,在以后的活动中他们就会运用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友谊。跨班区域活动能充分拓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幼儿更多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提供了培养幼儿交往意识的好时机。
参考文献
[1]高月,《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的培养》,上海学前教育网,2006年12月
[2 ]虞莉莉,《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3 ]马玮薇,《主题环境创设与区域活动的互动》,上海学前教育网,2006年4月
[4]阎水金,《幼儿园环境与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