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玩2小时——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陈玲玲
[导读] 近年来,教育局提倡“阳光体育”,是为了还孩子于大自然,

        陈玲玲
        杭州市萧山区新街中心幼儿园  311201  
        【摘要】 近年来,教育局提倡“阳光体育”,是为了还孩子于大自然,让孩子的身心在户外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纲要中指出:“每天必须保证幼儿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如今大部分幼儿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时间不够、场地受限等诸多因素困扰“每天锻炼两小时”难题。这个看上去轻而易举的目标,是否能够达成?幼儿教师应该从哪些地方着手进行规划?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各阶段的时间利用、各场地的合理分配,来保证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关键词】 户外活动  时间利用   场地受限  
        一、腾出时间,坚守锻炼阵地
        (一)延长晨间运动时间,将早操与器材锻炼紧密结合
        案例:早晨7:50分,晨间锻炼音乐响起,早班教师在场地上布置晨间活动环境,准备活动器材,孩子们一个一个陆续来园了,并到指定的活动场地进行活动。活动一直持续到8:30,中小班幼儿和教师开始整理器材,并回教室盥洗。大班幼儿在原有的场地中进行器械锻炼,8:40大班幼儿紧接进行绳子操与广播操。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小、的晨间活动时间是从早上8:00左右开始,一直延续到9:00结束。其中过渡环节的时间都不存在隐性的浪费。大部分幼儿园晨间活动时间由8:00到8:30结束,对于幼儿来说活动时间和活动量都没达到满足,尤其是大班的幼儿。因此延长晨间运动时间是我们首先要克服的难题。
        如何有效的利用延长时间,将早操与器械锻炼紧密结合呢?
        ▲音乐有机调节。晨间活动的开始可运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提示幼儿一天的晨间锻炼从此刻开始。在整理收放晨间器材中,根据各年段不同的分格,制定不同的音乐。用较舒缓的音乐,提示幼儿进行盥洗、喝水等生活小需求。
        ▲操节器材结合。因大班幼儿活动量的需求,他所需要的活动时间多于中小班的幼儿,可适当的给大班幼儿增加些器材锻炼,例如绳操、球操等,既缓和了大班幼儿过大的运动量,又有利于和早操运动有效衔接。
(二)利用课间饭后空闲时间,进行小活动量的体育游戏
        案例:午餐过后,XX班教室前,有的幼儿在画有格子的走廊上玩跳房子的游戏,有几个幼儿在空塑胶场地上玩绳子游戏,有几个幼儿在临近的区块中玩炒毛豆的游戏,玩的不易乐乎。大部分幼儿园的幼儿通常在11:10分左右用餐结束,离午睡12:00大概有将近40分钟的空闲时间。可利用这长长的40分钟时间,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小的游戏,有利于保证幼儿每天2小时的活动时间;其次有利于孩子间的相互交往,在交往中学会主动解决困难的问题;再者,12:00将进行午睡活动,在睡前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小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孩子对午餐的消化,也有利于促进孩子的睡眠质量。
        如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小活动量的体育游戏呢?
        ▲就近选择场地器材。引导孩子根据就近原则选择活动场地。可选择离班级近些的走廊、户外场地、或是在教室比较空旷的角落。选择游戏所用的器材时,可选择较为轻巧方便,便于整理的器具。
        ▲活动量较小游戏的选择。选择游戏内容时,选择活动量较小的游戏,例如利用绳子来“翻花绳”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促进了幼儿的思维发展;“跳房子”利用现成的格子跳,培养了孩子的跳跃能力,也增进了孩子间的感情。例如、简单的绳子、皮筋、毽子、自制风车、场地中已画好的格子房子等。
        (三)利用离园间隙时间,进行自主性的体育锻炼
        案例:3:40分幼儿主题活动完毕后,幼儿户外活动场地上有小中大3个班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户外活动。有的孩子选择玩大型玩具、有的孩子选择玩球类游戏、有的孩子选择玩套圈的游戏……牢牢把握离园前的间隙,也是保证幼儿每天2小时户外运动的必备条件。案例中可发现,幼儿园下午的主题活动一般在3:40分结束,离园时间一般定于4:00,有效的利用20分钟时间,让孩子自主的选择体育器材进行锻炼。

能更好观察和了解幼儿,在自主性的活动中幼儿可以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能力。在自主性锻炼中幼儿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他的一举一动才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可随时捕捉到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
        如何有效利用离园活动间隙,进行自主性的体育锻炼呢?
        ▲混龄方式的运用。混龄活动的搭配是进行自主性体育锻炼的有效方式。把3个年龄段的幼儿混在一起,有助于幼儿自主选择组别、自主选择游戏伙伴、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的能力。在同一空间通过以大带小,小促大的活动方式让彼此在相互交流、相互示范、模仿学习等形式中自主地进行各活动。
        ▲自主菜单设置。每个幼儿的兴趣点,和对活动的接受能力不同,可根据场地器材投放,设置不同的区块。例如跳跃、钻爬区,可投放跨栏、山洞、垫子等不同的器材,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场地。
        二、认识到位,螺蛳壳里做道场
        (一)间缝插针、因地制宜,划分班级活动区域
        1.利用一切可用空间。
        大部分的幼儿园受空间的限制,而无法满足幼儿体育的需求。针对幼儿园大环境,首先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全面的规划,充分挖掘走廊、屋顶露台、楼前空地、大型玩具、小型玩具、沙坑等各场地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其空间。例如走廊的运用:可在楼道内画出“运动点”,(跳格子、踢毽子、跳皮筋)并在运动点放置些体育器材,以就近的原则供幼儿锻炼。
        2.结合幼儿年龄合理分配。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分配活动区域,在活动区域中可设置小活动量的运动区块;活动量稍大、有点难度的区域;有挑战性、竞赛性的区块。例如小型玩具,在区块中活动量比较小,活动区块中的器材挑战难度也相对比较简单些,一般小班的幼儿在这一活动区块中活动较多。
        3.运用漂流方式轮换活动场地。
        漂流的方式所指:在固定的时间里将器材固定,平行班相互轮换在固定的场进行游戏。平行班以漂流的方式相互更换户外活动场地,使幼儿不仅仅局限于此活动场地的器材练习,能扩大幼儿游戏的范围,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例如:中班幼儿活动场地设置,时间、场地中的器材固定,平行班相互轮流。
        (二)资源整合、合理配置,进行各区块的有效利用
        1.运用图标,保障幼儿的安全。
        体育运动是幼儿在园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之一。活动前,教师事先视察活动场地,发现场地中有安全隐患的物品进行随时清除,在场地中可设置相应的图标,来提醒幼儿活动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例如:在组织小班进行双脚连续向前跳的过程中,把幼儿用以跳跃的障碍物(套圈)围成椭圆形摆放,并在地面以箭头标注跳远的方向,引导幼儿进行循环式的、朝同一方向进行跳跃练习,避免小家伙们相互碰撞。
        2.有机结合,保证幼儿的活动量。
        合理的运动量在幼儿进行晨间运动有助于幼儿在运动后的体能恢复,发展运动技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活动中,教师可投放相同性质的器材,也可投放多种器材,通过多种器材的不同组合,达到幼儿所需的活动量。例如:中班幼儿在脸型进行侧面钻时,我们除了运用预先搭建好的拱形门进行练习以外,我们还利用了橡皮筋,在练习场地拉起两条橡皮筋,固定好高度搭成新的“拱门”下面进行侧面钻的练习。
        3.合理布置,利于幼儿动作的学习。
        体育活动离不开动作的学习和训练。合理的场地布置对幼儿起到了正面暗示作用。因此在进行场地布置时,教师应清楚本次活动运动技能目标的要求,分析幼儿在进行联系过程中的学习的特点和可能产生的疑惑,然后通过使用的场地布置支持和帮助幼儿进行运动技能学习。例如:晨间活动时间恰巧是家长陆续送孩子来园时刻,为了保证孩子在活动中不受家长的干扰,在中大班场地中梅花桩这一器材,阻隔孩子与家长近距离的接触。梅花桩的锻炼,提高了幼儿的平衡能力,也保证了幼儿的活动不受干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