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良梅
深圳市宝安区标尚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 518101
摘要: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以问促学”,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思考和探究问题,最终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习得新知,实现教学目标。问题驱动教学法符合新课改倡导的学生主体性要求,该法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文对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展开探究,并提出了若干思考,希冀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持续进步的教学方法,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全面发展他们的综合素养。问题驱动型教学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手段。教师应用该方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应以探究问题为核心,促使学生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和数学素养。
二、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小学生现阶段的数学思维能力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占上风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实践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欠佳的现状,探寻更合理的方式来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升数学授课质量。与传统的"知识至上"数学教学模式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整个课程都是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思考、探索,其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2.推动了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中,"两基"变为"四基","两能"变为"四能",这成为现代新课改的显著标志。其中,新的"四能"高于传统的"两能",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关注点从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实现"双能"教学目标向"四能"的转变。而问题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布置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紧密围绕"问题"开展教学,不但能改变以往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由此可见,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推动小学数学新课改进程的有效渠道。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现况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应试教学观依然被部分教师固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考和探究,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另一方面,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过程中,问题缺乏启发性的、针对性,甚至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较为随意,这样无法使问题驱动教学法发挥应有的效能,难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四、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程导入可以说是教师发挥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及能力的第一步,因此导入环节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唤起学生的探索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让他们参加课堂教学,增强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但是,一些教师认为课程导入有误,短短几分钟的导入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
为了不浪费课时,直接砍掉了课程,使学生总是匆忙地进入课堂,这往往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促进后续教学的有效开展,不能保障整体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时,我先让学生思考。假设天平一侧放置30g砝码和20g砝码,另一侧放置50g砝码。那么,你能看到什么样的天平?可以用公式表示两侧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学生陷入思考,产生了强烈求索欲,想到通过原有知识来探寻到答案。此时,教师可趁势引入到新课《认识方程》的学习中,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能快速理解等式的特性,认识到方程的内涵及意义,增强了教学效果。
2.采用启发式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性的问题适合于在完成小节知识的教学后,教授更深的知识或新一章的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例如,学习乘法后,教师进行除法课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具有复习前一知识的效果,同时也引入了新课程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八单元"可能性"时,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教育导入。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先向学生提问。太阳一定要从东方升起吗?早上出门一定会见到认识的同学吗?教师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些问题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例子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3.以层层设问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可设计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问题,将课程内容包含在其中,让学生讨论和解答这些问题,从而将课程内容层层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习得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在化解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升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促进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导入教材中的分月饼的例子,让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分月饼的事例,探讨"二分之一表示的意思,以及如何书写?""二分之一应该怎么读?"等问题,对分数的概念有更深的印象与认识。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动手折纸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分数的例子,从而深化学生对分数内涵及应用的认识。随后,教师可出示预先备好的折成相等四份的纸,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用的分数来表示其中的任一部分,进而引导分数四分之一。这样,可通过层层递进,又从四分之一推到八分之一……,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4.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用”,教师在教学应用环境,可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明确学生的学习应用特性,给予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本末倒置,过分重视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学生面临着"纸上谈兵"的困境。因此教师在应用环节采用问题教学法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千克、克、吨》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仔细设计了一个砝码7克、8个砝码多少克的思考问题。一枝铅笔重13克,一枝钢笔重45克,一枝钢笔比一枝铅笔重多少克?学生在解决应用的过程中,再次复习和巩固了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深化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应用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总而言之,新课改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构建以问题为核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以知识为导向的数学教学现况,在“问题”驱动教学下,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娇. 问题驱动视角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 数学大世界, 2020, (19)
[2]陈举谋. 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 成长, 2020, (6)
[3林宗华. 通过问题驱动与跟进,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