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锦红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实验小学363005
【摘要】: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应创新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注重渗透德育工作,全面培养小学生德育素质,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德育观念,有利于不断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数学;德育教学
引言
德育是责任,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其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德育好比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若坏,这个人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也就愈大,可见德育的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教他们懂礼貌,将来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做有益的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复杂、具备较强逻辑性的学科,改革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导致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切实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常只会生搬硬套,造成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有些教师甚至会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直接拿过来使用,没有进行实际情况的考察和教学方式创新。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运用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兴趣,学生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数学学习中,从而影响数学德育教育的顺利展开。
(二)缺乏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开展德育工作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通常只是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并没有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开展德育工作。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更关心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缺乏意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对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知识进行充分挖掘,错失了很多数学教材中一些很好的德育机会。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圆周率知识时,教师在课堂上知识给学生讲解圆周率为3.14,并没有延伸数学教材内容,不利于顺利开展德育工作。
(三)小学数学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存在不恰当现象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特征。如果采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会降低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为了确保数学教学时更好地渗透德育知识,教师应创新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观念,合理应用科学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确保数学教学和德育质量。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采用情景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的现状,教师可以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够更热爱数学的学习,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促使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和平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制作精良的微课视频,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现,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来体会“轴对称和平移”的相关概念。在微课视频中,全方位的展示整个平移的过程,同时运用三维立体图来展现轴对称的概念,促使学生能够加强对该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身临其中,通过这种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抽象性的数学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知识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学习到他们身上的探究精神与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态度,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习到他们身上的品质,加强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他是世界上能够把圆周率的数字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第一个人,而这个成就要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祖冲之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仍旧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努力的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这个故事情景之中学到了祖冲之身上的坚持不懈的品质,促使学生在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不会轻言放弃,而是坚持不懈的去探索答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和坚强的意志。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程度,加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是很多学科中都会用到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促使学生能够提高责任感。让学生在进行共同探讨的过程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促使学生能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提出许多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只会运用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进行探讨的过程中也能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引导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让学习能力强的带动学习能力弱的。教师还可以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竞争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能够在竞争的过程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模式,学生学习完多边形的相关概念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学生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每一个小组成员能够在探讨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有效地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让学生都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吵架等等。学生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打开了内向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这类学生能够乐于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一个人在痛苦思索,不敢寻求他人的帮助,有效的帮助这类学生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互帮互助,提高了道德素养。
(三)精心选用教学案例,有计划地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实现渗透德育的目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不能盲目灌输教育,不能生硬地教学或者强制要求,需要充分掌握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中关于德育方面的教学资源,精心选用教学案例,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德育,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和德育的全面进步。例如,在“元、角、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选择生活中超市购物这个熟悉的常见案例,其中会涉及商品买卖和找零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诚实守信的品德融入其中,比如,“妈妈给小明10元钱去买水果,小明买了5元8角的苹果,3元的橘子,那么应该找零多少?可是小明回到家后说没有剩下零钱,他这样做对吗?”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最终得到了正确的计算结果,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明白了做人不应该撒谎,这样就将德育思想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德育与数学教学之间在很多地方都有着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对数学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引入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教学案例,促使学生充满兴趣地探索学习。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教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促进数学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给学生合理渗透德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爱国意识,培养积极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并通过教师渗透德育知识,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观念。为了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当前数学知识水平,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德育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创新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数学教学思维,逐渐提升教师自身数学教学能力,有利于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并推动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守亮.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2020(10):157
[2]刘凤玲.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122
[3]吴新智.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2(0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