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融入化学课堂的有效探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吴东洋
[导读]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吴东洋
        庄河市第二初级中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413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论文摘要: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要尽量避免当下课堂提问的诸多毛病外,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切实履行新课改新课堂的新理念。
        论文正文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就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
        一、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提问不具有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少年儿童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很难相象,当他对学习毫无兴趣时,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而有些化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富有启发性,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深度把握不准。
        有的提问缺乏探究性,比如一些“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毫无起发性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性,要么一上来就提出特别难的问题,任何层次的学生都无法回答,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要么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失去问题的意义。例如,在讲解“复分解反应”时,需要让学生根据几个化学方程式找到规律,从而得到“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一名老师就此这样提问:“上面几个方程式,有什么共同之处?”问题提出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这就是因为老师提出的问题太大了学生掌握不了,或无法理解,自然而然也就答不上来了。
        3.提问过多,质量太低 。
        有时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无暇思考,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所提问题又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的模糊。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量少质高,措辞精炼,具体明了。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
        二、提问更有效更容易获得成功呢?
        1. 提问要突出重点。  
        课堂提问应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重点问题,将它作为贯穿本课的思维主线,围绕它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难点。例如:“某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某些有离子构成的,究竟如何判断?重点问题是:该物质溶于水后能否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根据这个重点问题设计提问:(1)食盐溶液能导电,而蔗糖不导电,食盐溶液和蔗糖固体的微粒有什么不同?(2)它们究竟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样在提问中抓住问题重点,才能突破知识难点,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课堂提问要有合理的梯度,难易程度要适中 。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度适易,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过程中,课堂上我提出了如何探究镁、铁、铜三种金属活动顺序这一问题。基于问题的难度学生回答不自信。点名提问掌握较好的同学,我发现回答的不完善,思路不清晰。此时我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将问题转化为探究镁、铁的金属活动顺序。多数同学选择了硫酸铁、或者硫酸镁。根据是否发生置换反应,及反应现象来进行探究。紧接着我又进行了提问如何比较铁、铜金属活动顺序。同学们基于比较镁铁的问题答案后,很快的选择了硫酸铜溶液。在同学们回答问题后我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进而再向同学们提出如何探究镁、铁、铜的金属活动顺序。这样同学们才能真正循序渐进的思考,并解决我提出的探究内容,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提问要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教学要注重从生活中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例如在讲到燃烧与灭火这一章的内容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时你如何灭火呢?有生活经验的同学会想到用锅盖盖灭。继而在提出问题森林着火,消防队员通常怎么做呢?学生回答:建立防火隔离带。紧接着继续发问,那么你认为这俩种方式为什么会达到我们灭火的目的呢,进而让学生归纳灭火的原理。这样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4.要密切关注学生课堂教学或活动中问题的生成
        传道授业,是自古至今教师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想方设法设计各种问题,促进其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问题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又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正所谓“问与学,相辅而行也”。这时,就要求老师及时把握时机,适当进行引导,解决新的问题。因此老师经常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随时会发生一些即时性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思考与回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引导,使课堂成为一个良性的,发散的动态过程,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脑,勇于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5.课堂提问要有有效的评价。
        教师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要杜绝使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等言语。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结语:以上是我课题研究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以后我会本着“想到一点就做到一点”的课题研究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决不敷衍了事,一切本着课题研究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我相信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才能让课堂风生水起,也才能最终催生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高佳.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0,04:51-52.
[2]吴举宏.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教育理论实践,2013,23:53-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