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红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龙关中心小学075511
摘要:对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要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进行发现、感受和创造美。生活是美术学科的源泉活水,可以说,美术学科学习不能与生活相脱节,它们二者又相辅相成。因此,在向小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引导他们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运用生活化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以此增强美术课堂的生动趣味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盈,同时使学生在积极的生活情感体验中学习美术,发掘、感受生活之美。因此,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不断改良、优化教学模式及方法,促使小学美术课堂变得更具魅力,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本文基于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就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对策作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活化视界;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
一、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意义
1.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开展生活化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无疑是实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大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单一。但现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采用生活教学法。将生活中一些与美术相关的信息和内容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课本所学知识的同时,实现课本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与此同时,引用这一新的教学方法,也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美术基础较弱,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针对教材中美术知识的讲解,学生往往感到难懂。但在当今社会,通过对生活教学内容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美术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法,通过贴近学生身边的事物,使学生能够在这些事物中找到一些存在于其中的美和艺术。因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所以在对这些事物美的探究中,学生对探索的欲望就会很强,同时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陶冶了其情操,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可见,实现生活化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生活化视界下有效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1.创设生活化情境,拓展学生美术创作思维
美术新课标倡导教学贴近实际生活,与之有机链接,即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渗透审美教育的启蒙作用同时,还要引导小学生从生活视角对比赏析美术作品,以此更好地汲取艺术养分,在美术学习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扭转小学生"画得像不像"的局限审美观。
例如:在指导学生赏析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到生活现实,回顾自己曾看到的向日葵。教师还可利用向日葵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将所见的向日葵与梵高的作品《向日葵》进行对比赏析,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地渗透美术鉴赏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先从作品的创作时代及背景,以及梵高的绘画派别及风格为切入点,如梵高是印象派三巨头之一,他对色彩有着超乎常人的观察和敏锐力,他的《向日葵》通过控制色彩的清晰度,为我们呈现了向日葵从黄色到柠檬黄的变化,同时,梵高还点缀了天蓝色的花蕊。学生都吃惊地感到此作品与平时见到的向日葵可谓大相径庭。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如梵高的此作品使用了大量的浓黄色调,创作者认为黄色体现了阳光和生活,画中的向日葵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它的花朵盛开得如此朝气蓬勃,而作品很少使用绿色,也少出现枝干,整体以向日葵为主,整个画布以明亮的橘色展现,作者通过画作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生活的强烈赞美。
通过生活化教学,改变了学生循规旧守的鉴赏理念,引导他们掌握正确赏析方法,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还有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其创作灵感,有效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2.加强课堂引导,让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源于生活,所以学生要想更好地理解艺术,理解艺术的美,就要进入生活,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验,积累的美术素材较少,他们对于抽象美术知识的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课堂引导,应不断地讲解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之美,懂得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唯有学生用眼睛看到了美好的事物,心中才有了素材,才会慢慢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在"天边的彩虹"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他们近距离地观察雨后天晴后绚丽的彩虹,也可以用教学道具进行教学活动。举例来说,老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有多少种颜色的彩虹?"那么,老师就可以采用教学道具三棱镜,将阳光下三棱镜的光折射到板子上,非常漂亮,折射的光有七种颜色。这位同学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有的同学甚至会不由自主地说出"好美啊,就像彩虹一样",这时老师其实已经很好地回答了学生的问题,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一起讨论一下有几种颜色的彩虹,然后再在绘本上画出自己心中美丽的彩虹。
3.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美术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可分割,可以说美术元素处处可见。为了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术感知、认识及体悟,美术教师应适当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发现和体验美,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真实世界,使小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绘画美,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各异的美术色彩,让学生真正认识生活中美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快乐动物园"时,老师可带学生参观动物园,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形态、习性等,并要求他们选择几种喜爱的动物,进行创造性的联想和绘画。教师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意义,这不但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惯性思维、知识框架和课堂模式,还增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创作出更符合自身生活经验的美术作品。
4.充分发掘生活资源,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在新课标中"设计、应用"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以软质、硬质泡塑材料、废包装及塑料瓶等教材为美术创造的原料,设计制作玩具、生活用品等。因此,我们需要美术教师充分挖掘身边的生存资源,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亲手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同时,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努力,我们不仅能找到、收集到制作材料,而且将这些不起眼的素材进行华丽变身,使之成为一件件富有创意和精美的工艺品。
例如:在学习"好玩的的石头"一课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路边捡到的各种形状的石头,根据形状大胆想象,然后在上面画上图案,最后涂上颜色,画出漂亮的石头,学生们对此乐此不疲。这不但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能力,而且将美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美的认识,以及审美情趣,通过对美术生活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取得了预想的教学成效,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多姿多彩。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是单纯的讲解,而是要把美术知识和生活有机链接,不懈探寻可行的教学法,合理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拉近生活与美术之间的距离,延伸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提高美术审美意识和美术综合素养,使美术教学更具艺术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笑彬. 生活即教育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21, (32)
[2]张正嫔. 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花——探析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J]. 家教世界, 2021, (1)
[3]章晓丹. 打开生活之窗,徜徉多彩课堂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J]. 读与写, 2021, 第18卷(6)
版权所有?www.paper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