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刘昌乐 许晓敏
[导读] 每一次检测结束,我们都会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失分很严重

        刘昌乐   许晓敏
        山东省荣成市靖海完小
        摘要:每一次检测结束,我们都会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失分很严重。可是,许多时候,我们老师却感觉很无奈,明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明明做了许多努力却总是收效甚微。难道阅读教学真的就是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无法逾越的屏障吗?其实不然,再难的问题也终究有其解决的方法和规律,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是相比识字、写字教学而言,它更需要讲究方法的引领。
        
        每一次检测结束,我们都会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失分很严重。可是,许多时候,我们老师却感觉很无奈,明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明明做了许多努力却总是收效甚微。难道阅读教学真的就是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无法逾越的屏障吗?其实不然,再难的问题也终究有其解决的方法和规律,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是相比识字、写字教学而言,它更需要讲究方法的引领。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为什么学生学不会?关键还在教师,在于我们教学思想的固化。提高成绩靠什么?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靠“刷题”。以前,我也是这种想法。学生成绩不理想,自然而然地想让他们多做点练习题。的确,“熟能生巧”“见多识广”,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效果的。但是,不管对于哪一个学科而言,仅靠“刷题”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的练习只有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而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实践运用,这是一个既不可逆,也不可少的过程。
        有的语文老师认为,阅读理解靠的是学生的“悟性”,是很难找出一些可以口耳相传的、行之有效的规律或方法的。所以,这些老师们不愿意真正潜下心来去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他们也不愿意相信自己能够找到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长久以来,就是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支配下,许多老师们慢慢习惯了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就题论题”式的阅读教学。“哪里不会讲哪里”“不讲不会,讲了才会”,这些正是造成我们阅读教学低效、无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说,打破阅读教学的僵局,首先要靠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阅读教学是有方法可循的,我们要相信:只要肯用心,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以找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提炼
        如果你是一位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语文教师,你会发现每一所学校里的每一个年级中,都会有一两位语文教师,他们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成绩总是出类拔萃、名列前茅的。是他们每年都能够遇上聪明伶俐、悟性高的孩子吗?显然不是,他们优异的语文教学成绩肯定得益于他们更加优秀的教学方法。


        我非常注意向优秀的老师们“取经”。和学校五年级的一位宋老师交流,她说:“我教学生做阅读题的时候,一定会让他们画出关键词,留下思考的痕迹。”宋老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开始研究阅读题中的一些和答案,尝试从思维方法上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很快,我便有了收获。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但是具体怎样联系上下文找到答案,许多孩子是模糊的。我引导学生先把和问题相关的句子画出来,然后再向前找一找,或者向后找一找,这样找到正确答案就容易多了。这种方法其实“悟性”高的孩子们即便我们不教,他们也会用,但是理解能力差一点的孩子原来是不会的。而老师教了这种方法之后,许多孩子感觉一下子茅塞顿开,有法可依了,他们在做这种阅读题时也就轻松多了。
        三、教学习惯的养成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应该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要勤快。课要勤备,要高效备。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有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落实目标的契合性练习。比如说,我在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中讲到了“过渡句”的知识——“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在学生认识了过渡句,理解了过渡句作用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句在段落中的位置是什么?是在段落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这其实就是阅读方法的渗透,学生了解了过渡句的特点、作用,掌握了它的位置规律,以后做阅读题时就能准确地找出过渡句了。而此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呈现一份相契合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的“过渡句”的知识进行实践练习。我觉得,这应该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一种习惯,就像数学中的例题讲解和习题巩固一样,及时的实践运用是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且,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养成“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习惯。课堂上,我对孩子们说:“‘太阳升高以后,水珠的下场是什么?’我想听听你们思考的过程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回答:“我先在短文里找到‘太阳升高以后’这句话,然后向后找,就找到答案了。”我问:“你为什么不向前找呢?”孩子回答说:“因为问题中说的是‘以后’,我觉得应该向后找。”看,这不就也是阅读方法的渗透和落实吗?每节阅读课我都努力这样做,让每个孩子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和解答问题的依据,我努力地把这种做法变成一种教学习惯,老师的教学习惯养成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
?归根究底,阅读教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难,只要肯思考,肯探索,我想方法肯定会比困难多。
?参考文献:
[1]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张欣欣.??中学生英语.?2019(12)
[2]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英语备课的几点思考[J]. 张光东.??校园英语.?2017(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