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初中民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云南民歌《放马山歌》为例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唐佳妮
[导读] 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

        唐佳妮
        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
        摘  要: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但当下民歌教学却面临着学生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实际问题。本文通过体态律动激发学习兴趣,视唱练耳强化知识技能,即兴创作鼓励音乐创造三个方面分析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民歌教学的有效性,并经过在实习期间执教的《放马山歌》,从体态律动之动听结合、视唱练耳之能力训练、即兴创作之创编展示等方面对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初中民歌教学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初中音乐课;民歌教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版出台后,音乐教材的编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包括民歌在内的民族音乐篇幅陡增,但笔者在调查与实践中却发现实际课堂教学的情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在民歌教学中教师们仍旧较多地采用“灌输式”教学,音乐课堂缺少了其该有的活力。 正如学者陈旭多说“一个再好的课程标准,如果没有适当的方法论作为实践的指向标,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践应用方式,就会有成为“空中楼阁”的危险。”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看重学生学习心理层面的研究,强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采用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创作等的教学模式,以身体的运动贯穿始终,有助于改善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单一地唱歌乐谱、死板地讲授理论知识、机械地训练技能等的不足,实现主动的、生动的音乐教育。
        笔者基于对课标的思考,将该教学法理论体系中的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及即兴创作等理论观念与初中民歌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湘教版七年级里的一首学唱曲目《放马山歌》为例,从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三方面出发进行总结,得出了一套具体可行的做法。
(一)体态律动之动听结合
        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中的学唱曲目《放马山歌》的课例中,笔者选择了“模仿律动”的形式来配合音乐的具体教。
[教学片段]:
(学生聆听歌曲片段,在教师引导下找出本曲中具代表性的节奏型)
师 :请同学们起立,一边唱一边模仿老师拍击身体。
        
        
        

师:请同学将模仿出的节奏写在黑板上,引导同学们填词后带歌词巩固节奏律动的练习。

        针对曲目中出现较多且于学生而言较难准确掌握的节奏型,即“小附点”和“前十六后八”节奏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音乐与身体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为节奏音型设计了相对应的体态动作,以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快慢代替节奏型中数字化的计算, 以节奏、身体动作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完成律动练习,进而逐步掌握节奏型。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对节奏具有极强的兴趣,在体态律动的影响下,学生会慢慢从模仿转换到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的节拍进行有节奏感的保持律动状态。这类律动性的节奏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节奏感的养成,也使音乐要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的思想相融合,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得以体现。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把握音乐,获得了相较于单一的聆听式学习法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视唱练耳之能力训练
?    基于民歌的调式特点,笔者在五线谱的教学上借鉴了达尔克罗兹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所运用的“逐步加线读谱法”。从一条线开始,逐步加线,在逐步巩固练习中进入完整的五线谱读谱,并适当地加入节奏练习。《放马山歌》是一首民族五声羽调式的云南民歌,全曲只有la do re mi四个音, 笔者在教学中以两线中的一间作三个音级的练习:围绕mi这一个音级做上下方位置的练习,稳固学生对于do、re、mi上下转换的音准,然后加入第三条线并引入节奏,巩固围绕三条线的上下音级位置进行练习,进而引入完整的五线谱。初中生已基本具备简谱的识谱能力,但对于五线谱的掌握还有所欠缺。民歌在调式上具极强的民族特色,拥有独特的“民族调式”体系,逐步加线读谱法,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音乐学习方式,适应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不同寻常的音乐学习方法中积累了牢固的音乐知识。
(三)即兴创作之创编展示
        当学生在动听结合的体态律动过程中感知了本曲结构短小、节奏明快,在视唱练耳能力训练中了解了《放马山歌》是一首民族五声羽调式的云南民歌后, 笔者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即兴曲调创编”的环节:教师先用本节课所练习的节奏型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两拍,写出四小节的节奏型,然后给出“1、2、3、5、6”的五声音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为黑板上的节奏配上音高并上台进行展示。当小组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一同选出最好听的两条旋律进行视唱训练,一同感受音乐特征的变化。此处采用的音乐创作方式为指令性的音乐创作,让学生依据老师指定的某些音乐要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进行发展性的音乐创作,教师与其他同学一同进行点评、训练与总结。这个过程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五声调式的旋律音及新的节奏型的吸收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活动的乐趣与和谐,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最有意义的教育功能之一莫过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狭隘地理解旋律的音高变化,有同学运用到了变奏的技巧对音高的填写进行了升华,并取得了较好的演唱效果。这正是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法估量的创造力的实证,作为音乐教育者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在音乐课堂上给予同学们创造的空间,在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丰硕了作为教师的自己对于所授内容的了解、掌握,确确实实地做到了教学相长。
        
结论
        每一个音乐教育的参与者都有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和义务,音乐教育不仅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需要作为音乐教育者的我们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感知与表达音乐的一个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音乐学习的乐趣之所在。作为国外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20世纪上半叶时以结合舞蹈、幼儿律动的方式被我国引进,直至今日该教学法也一直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活跃在当代音乐教育者的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对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获得了其在民歌教学中的实践方法——体态律动运用简单合理的身体动作让学生在律动与听赏的结合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要表达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视唱练耳帮助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演唱音准;即兴创作灵活地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及应变能力的养成。 这些教学方法为教师在民歌教学中指明了方向,点亮了民歌教学质量提升的明灯。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 《法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吴跃跃. 《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3]爱青. 《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王耀华,王安国,吴斌.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谢嘉幸. 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01):35-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