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 王嘉
[导读]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
               
        王嘉
        四川南充市嘉陵区安平中学  (637961)
        摘要: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它能够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教学功能。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是为改进教学实践服务的,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有效性。
        恰当的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它能够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教学功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优化教学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巧妙准确地达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它的作用,而且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如果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设计欠妥,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甚至会成为一堂不合格的课。
        教师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学设计这一环节相当重要,也是人们十分关注的地方。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查尔斯说: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这一术语有不同理解。一种是将它看作过程,一种是将它看作结果。将教学设计看成是结果的人,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最后要形成的产品或者要实现的任务。将教学设计看成是过程的人,重点放在探讨如何指导教师制定计划,如何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无论将教学设计看成结果还是过程,其根本任务都是为改进教学实践服务的。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阐明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阐明学习者通过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这些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阐明。张剑平在“现代教育技术”论述中指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指通过教学后,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面对高考的压力,急功近利等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结果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因此,非常有必要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我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来谈谈我的优化策略。《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导入要有趣味性,做到引人入胜,是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良好开端。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为学习的过程打下良好基础。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充满情趣的导课是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因此,我精心地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诗歌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情感,具有跳跃性,需要我们用联想和想象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散文则是作者的所见所闻,点滴情感,舒缓闲适,需要我们跟随着作者做心灵漫步,慢慢的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而说到荷花,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古典诗词曲中经常使用的意象。

我们知道有个人最喜欢荷花了,他称赞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是周敦颐老先生。写荷花的诗句也是很多的,大家想想看都有哪些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北宋?李清照《一剪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同样是写荷花,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作心灵漫步,去游荷塘上月色,品荷香月韵。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有怎样的一番韵味。
        这样导入,把学生的思维深深地引入了课堂的学习之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②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①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②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方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课时,两课时。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情感,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导入新课。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通过阅读课文和阅读背景资料,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第二步,听录音,正音正字,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②解释下列词语:幽僻、蓊蓊郁郁、踱、弥望、袅娜、脉脉、风致、斑驳、一例、丰姿、碧、大意;③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④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⑤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然后指导学生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第三步,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在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以后,教师结合课文讲解分析:《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程性质”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