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家生活内容特点挖掘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田菊燕
[导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土家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

        田菊燕
        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实验幼儿园554400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土家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特别的代表意义。土家文化历史悠久,民族特色彰显,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它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对土家生活的内容特点挖掘重要性进行研究,对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围绕土家生活内容特点挖掘的重要性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土家生活  内容  挖掘  重要性
        前言:土家生活指服饰、饮食、建筑、农耕文化等。土家族人生活依靠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的传统,他们会用自然中可以利用的动植物,丰富自己的生活,适应自然、敬畏自然、简谱的生活态度都蕴含这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土家族服饰特色
        土家族服饰,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服装,由于土家族历史上汉化较早,传统土家族服饰已经基本消失。由于表演的需要,现代的土家族服饰大多各自研制不同款式,种类非常繁多。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
                (一)土家族男装的特点
        土家族服饰的乃男子服饰充分体现了勇武、彪悍的男子汉的气质,而且还具有宽松自如、行动方便的特点。
        衣服: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
        头包:一般男子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没有完全盖住头发。
        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底厚。
        抹围裙:也是土家族男子的习惯,尤其是三幅围裙。俗话说:“男围三幅裙,酒席场中不丢人。”这种围裙是有三层布料重叠而成,一般都是兰或白布料。三幅围裙,粗活、细活都可以使用。
                (二)土家族女装的特点
        衣服:以细长为特点,无领满衣襟,或左或右开襟,袖口和襟多为青边或花边。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
        鞋子: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土家族女子服饰中最令土家女孩风光的就属“响铃裙”了。响铃裙是极具土家族特色的一种服饰,它源于土家宗教道具“八宝铜铃”。这样就不怕累,不怕鬼,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响。
                (三)土家族童装的特点
        土家族的孩童衣裤不多讲究,主要注重的是鞋帽。
        猫头尾巴帽:帽子前额用金银打就的十三个菩萨像,中间大的一个为观音坐像,两边钉有十八罗汉像。
        虎帽:两侧至两腮前有银勾,用于小孩系帽用,帽顶两侧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上前挂银铃,虎帽用大红绸缎做面料,前檐绣有一个"王"字,后脑绣有双龙抢宝等图案,胸前持有金锁银牌,上打有"福、禄、寿、禧"字样,帽后悬有金链银梁。
        鞋:也为老虎鞋,用红绸缎做面料,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
        土家族是崇尚虎(图腾),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受虎的"围抚",邪恶不敢侵害,可避邪壮威,既可使小孩显得天真活泼,伶俐威武,生龙活虎。


                二、土家族饮食习惯及特点
        1.过早: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四餐即过早、早饭、晌午饭、夜饭。
        2.小吃:主要有饭食类和粑粑类,如苞谷粑、小米粑、荞麦粑、红苕粑、蒿菜粑、糍粑、粉、汤圆等。
        3.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典型食品有土家族人最爱吃的扣肉,为土家的待客名菜。有土家三大碗:即扣肉、黄焖肉、面面肉                 
        4.油茶: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
        土家油茶汤制作方法,是先用食用油炸适量茶叶至蜡黄后,加水于锅中,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一沸便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黄豆等“泡货”即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是茶叶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佐料和“泡货”的选用可随客人口味。
        5.罐罐茶,生活在山区的土家人,火炕里昼夜有火,三脚架挂着黑乎乎的煨茶土罐,其罐上部有带嘴的圆口,底部圆形,中间为罗汉肚形,有提耳。制作,先是净罐体,拭干水汽,放到火上烘烤,初闻茗香,因罐久作其茶,而自然发出之味;第二步是“炕茶”(土家方言,是用器皿盛装后在火上烘烤的意思),即放足茶叶,边炕边摇,茶香顿时弥散满屋。此环节最讲究的技术是火候、时间,否则不是茶不香,就是易炕糊。接下来是沏水,沸水冲起茶叶上下翻腾,漂出上层浮游茶末,罐满加盖,文火煨3—5分钟,待茶叶沉底后,将茶水倒入碗里,随后又倒入罐里,经几次回冲,再将茶重新倒入碗里,此茶可见色泽深黄,清香可口,回味甘甜。
           
                三、土家族农耕文化
        土家人勤劳朴实,农时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群体,农耕文化在其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有关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形成的农耕民俗的传承,在土家族中有着及其悠久的历史,并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1.农业文化:农业经济得到较快地发展,逐步改变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逐步采用耕田地自然条件种植包谷、高梁、小米、豆类等,蚕桑,苎麻和蜂蜜等生产也有了新的发展。
        2.手工业文化: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制造各种铁、木、竹农具和生活用品。妇女也学会了丝、棉、麻等纺织技术,生产土布。
        生产中,喜互相帮工、换工式的集体劳动。劳动时,唱歌打锣鼓助威,谓之薅草锣鼓。妇女也从事农事活动,常“负篓于背,上山斧薪,下田薅草,有襁褓儿,勤苦特甚”。解放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土家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不少地方已接近汉族地区。唯打薅草锣鼓的习俗仍盛而不衰。如摆手舞、肉莲花、金钱杆、劳动歌等。
        3.传统工艺有染织、编织、刺绣、雕刻、绘画、剪纸等,尤以“西兰卡普”最为著名,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与壮锦、苗锦并称为中国三大织锦。土家族妇女善纺细布,自织自染的“土布”“土锦”经久耐用,编织的“土花铺盖”土家语称“西兰卡普”,“西兰”是铺盖(被子),“卡普”是花的意思。早先通称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后来凡是土家族织锦都统称为西兰卡普。土家族织锦都以深色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织工精巧,色彩绚丽,图案新颖且多达几百种,有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和几何图形、文字图案。
                四、土家族建筑及特点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特色明显的土家建筑有: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
        风雨桥:又称花花桥,可供人行走,又可挡风避雨,还能供人休息或迎宾接客。
        总之,土家生活内容特点挖掘的重要性意义非凡,教师要以幼儿兴趣进行不断深入的挖掘。将土家生活融入其中,提高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田永红.走进土家山寨-贵州土家山寨.贵州人民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