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矛盾与建议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潘志坚
[导读] 幼小衔接目前存在诸多矛盾,主要是一年级教师难以把握授课进度

        潘志坚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
        
        摘要:幼小衔接目前存在诸多矛盾,主要是一年级教师难以把握授课进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出现偏差和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班级报名的焦虑。教师需要严格遵守零基础教学的方针,家长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等情绪情感上的培养,综合自身的情况,来决定是否报幼小衔接班级,以及报怎样的班级,避免因小失大,舍本逐末。
        关键词:幼小衔接;拼音;新一年级
        一年级作为小学的初始年级,孩子们上学前面临一项很重大的考验,那就是幼小衔接。目前幼小衔接还存在诸多矛盾,由于国家规定幼儿园不得提前学习小学课程,社会上很多幼小衔接班级于是就变得非常热门。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班级授课,也不利于孩子们养成正确的学习观,更引发了家长们越来越多的焦虑。《2018年中国幼小衔接调研白皮书》显示,94%的家长都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同时,超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进入小学存在担忧。[1]
        幼小衔接目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矛盾:
一、新一年级授课快还是慢?
        虽然教育部要求教师零基础教学,[2]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正常一个教学班级最少有几十个孩子,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本就参差不齐,这对班级授课制来说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零基础教学”也一直无法落实到位。而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都会选择让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接触和学习小学内容,想方设法地去为自己的孩子抢占教育先机。于是到了小学一年级,孩子们的学习
        
         基础被人为地拉大。这使得教师教学的挑战也被人为拉大。很多孩子却已经上过了幼小衔接的小学课程,一切从零开始教的话,势必会有很多孩子感到简单和无趣。如果孩子感到简单和无趣,上课的状态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要么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要么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要么过分积极,急于表现。前两种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会让教师教学时刻要去关注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影响教学氛围和效率。最后一种孩子则会有意无意地抢占其他同学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自己也缺乏思考和体验的过程,答案脱口而出,迫使教师教学进度不由自主地加快。如果照顾这些孩子提升教学速度的话,没有学过的孩子又会感到很吃力。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教师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
二、学习难还是不难?
    对于学生来说,很多学过幼小衔接课程而且还学得不错的孩子,在刚步入小学,就领先了一部分身边同学。如果不加引导,在他们心中,学习的初印象很可能就是认为自己很聪明,上课不用怎么学就能会,而且比其他同学学得好。这样长此以往,养成了不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待到课程难度加大,课程数量变多,老本吃完,其积累的优势将逐渐转化为劣势,而且是长期劣势。现如今经常出现的“三年级现象”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有些提前学习的孩子由于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到了三年级成绩便开始大幅度下滑。

而没有学过的有效衔接课程的孩子,一切从零开始,怀着对小学美好的期待和无限的的憧憬,却在今后的学习中处处落后,如果不加引导,很可能会觉得学习很难,可是身边同学觉得简单,于是他们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对学习渐渐丧失兴趣。
三、幼小衔接班报还是不报?
        对于家长来说,因为剧场效应和社会竞争意识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其他孩子都提前学习了小学课程,到了小学,如果大部分孩子都已经学过了小学课程,那么学校的老师很可能会按大部分学生的情况来加快教学进度,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学过,可能会跟不上,从而影响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对以后的学业生涯产生不良的后果。提前学习肯定要比不学要好,能赢在起跑线上,能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然而,提前学习的费用无疑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孩子提前学习耗费的时间,也占据了其他兴趣拓展的机会。因此,也有家长认为,以后反正在学校也会学习拼音,没有必要花费这个金钱和时间,小学没有必要搞这么大压力。
        目前,小学低段课程教学就在这三方的各自矛盾和相互矛盾中艰难前行。如何有效地化解以上矛盾?
一、教师应该严格遵守零基础教学的方针
    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上过幼小衔接,新一年级老师们会不会加快授课速度,导致自己的孩子跟不上。这就需要教师们能严格遵守零基础教学的方针,尽量不受学过的孩子的负面影响,能创造性地按要求开展教学。学过的孩子有充分的表现欲,例如多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当当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更能减少课堂的无趣感,还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
二、家长应重在培养孩子学习观和学习习惯
        小学特别是低段学习的内容并不多,即便是没有提前学过,正常跟着学校教学走也能慢慢学会,仅仅追求知识的提前填充是一种舍本逐末和拔苗助长的行为。当然,教育部反对学前“小学化”,并不是提倡小学前“零准备”,倾听能力、专注力、生活习惯、自我规划等准备对儿童来讲至关重要。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人际交往等情绪情感上的培养也是这个阶段最该重视的,这些才是保证孩子们日后学习的效率和动力源泉。[3]引导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领会学习的方法,知道学习是需要勤奋地付出时间和心血的,也是需要坚持和毅力的,不是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的,也不是枯燥无味和被动接受的,学习的成果更不是用来比较和炫耀或者自惭形秽的,要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学会处理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三、幼小衔接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幼小衔接不一定要报班,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幼小衔接不应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更不应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特点,应跟着孩子自己的心灵去行动。评价指标不应只是“听话和完成只是接收的任务”,衡量标准不应只是“学会了”。孩子应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有效的学习者、创新的学习者。童年是为终身发展做准备的,成年人应敬畏和尊重儿童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方式方法,幼小衔接应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教育方式让儿童获取有益经验。此外,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来自网络碎片化的学习资料,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育儿观。比如,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提前学便可以学得自信,殊不知超越儿童规律的知识更会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反感,导致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4]因此,对于教育观,家长们也需要系统地去学习和了解,结合自身孩子的特征,来为孩子制定属于自己的衔接方案。


参考文献
[1]黄亚玲.幼小衔接的“轻重缓急”[J].早期教育,2021(15):20-21.
[2]刘源,张志勇.我国幼小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展望[J].教育科学,2021,37(01):83-89.
[3]林胜兰.近十年国内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试题与研究,2021(12):113-114.
[4]幼小衔接靠报班能解决问题吗[N]. 北京日报,2021-04-28(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