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魏燕燕
[导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适应时代发展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

        魏燕燕
        福建省福州市大磹下小学350400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适应时代发展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如今也成为小学必修课之一,它能够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实践精神、创新能力有着关键性推动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自身对学科的认识,能够立足以生为本的教学定位上,探索适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方式方法,唤醒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发展。为本,本文基于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案件为题,通过四个方面的教学研究,希望能够整体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方法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小学教学中必修课,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学科,同时,随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严格贯彻素质教育发展观。故此,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立足此目标为基础,积极地丰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手段,把握学生学习的身心发展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利该目标。所以本文基于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为题,通过科学设计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善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小组合作,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加强赏识评价,保证学习良性循环的四个方面,谈论自己的教学看法,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参考性教育价值。
        一、科学设计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标是课堂教与学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上,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助力教师实施更加具备针对性手段,这样才能形成师生良性化的知识互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不同课程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与合理。第一,教师需要对实际学情有着系统、深入的了解,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喜好等多方面,做好系统全面的了解,这样将会为教学目标的产生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对教材内容有着深入的把握,能够对教材编者的核心教育述求有着清晰地掌握,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两者结合下,将会更加完善教师目标设计的符合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助力教师顺利完成目标的设计。例如,在教学《建立文件文件夹》一课内容上,教学目标——1.认识文件文件夹图标以及文件类型。2.认识文件夹。3.学会建立文件和文件夹。4.学会给文件夹重命名。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⑴认识文件类。(2)学会新建文件。(3)给文件夹重命名。2.教学难点。⑴学会新建文件夹。(2)给文件夹重命名。这样详实化、层次化、目的化的教学目标上,将会助力提出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善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喜爱游戏,可以说游戏对于小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那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质上,应该将游戏特质融合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变得趣味生动,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将保证学生学习的持久注意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游戏化教学过程的应用,这样将会成为唤醒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动力,长久以往下,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真奇妙》一课内容上,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的应用,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如:海星图、鱼骨图,然后促使学生根据课程教学,总结一节课的知识点,并且绘制到自己喜好的思维导图中,这样利用各式各样的卡通版思维导图图案上,将会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绘制过程中,即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持久性动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准备适量的物质奖品,以此更好地激发不同学生的好胜心,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展小组合作,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大亮点,也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合作交际能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同时,也是颠覆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着独立、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机会,有效保证学生经历问题讨论、材料收集、观点提出、实践解决的过程,这样将会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例如,在教学《人工智能在身边》一课的内容上,教师首先应该按照同组异质、分组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这样将会提高各小组之间的良性学习竞争力。其次,教师根据课程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生活广泛应用下,设计不同的学习清单,鼓励各小组根据预习清单,进行讨论与回答。最后,在各小组积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的教育价值,使得不同学生锻炼自己的独立思维和科学探究意识。
        四、加强赏识评价,保证学习良性循环
        小学生刚刚迈入校园大门,老师如同学生的偶像一般,特别在意教师对于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赏识教育评价的教育作用,以赏识、鼓励的原则为主要评价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唤醒学生课堂学习积极表现的内驱力,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学习进入良性循环。故此,在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落实赏识教育评价需要做到三点,第一点,教师应该具备同理心。当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会面临较为复杂的学情,那么教师应该具有同理心地带入到学生视角上,不断分析学生的问题,而不是带有主观性思维评定,这样的评价原则,将会更好地维持师生和谐关系。第二点,赏识评价应该多方面表现。如: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表现,实施针对性评语。再如,可以通过生生互评、过程性评价来激发不同学生学习动力,这样即不适评价的客观性,也具有教师评价的温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学生内心的接纳,使得赏识评价深入人心。第三点,奖惩结合,松弛有度。一味的赏识学生,只会带来自满、骄横的学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奖惩制度,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评价,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应该做到,先了解缘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评定,并且采取委婉、温和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从自身认识到错误,并且给予鼓励,激发学生改正的动力,从而才能更好地保证不同学生学习的长期化、良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基于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中,通过科学设计目标、善用游戏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加强赏识评价四个方面的研究中,不仅提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也唤醒了学生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上,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良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伟.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构建[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2):53.
        [2]戴克.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11):87.
        [3]朱静静.如何打造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下旬),2018(11):98.
        [4]孙锋.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安徽教育科研,2018(13):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