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恋
温州市瓯海区艺术实验小学
【摘要】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使用以来,练习系统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可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重新认识练习系统,认真研读练习系统,巧用课后习题,建构主问题;利用略读提示,搭建支架;穿插《语文作业本》,展开学习过程,从而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统编教材 练习系统 落实 语文要素
一、研究背景
练习系统作为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主导学生的阅读方向,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而且还将文章的精华部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握文章重难点。同时指导教师全面深层次钻研解读文本、使用教材,是语文教与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新编教材,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1.笔者对几所学校120位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64%的教师在备课前、课堂教学时、课后对练习系统的使用却很少,对课后练习经常忽略遗忘。
2.占46%的教师无法合理地运用练习系统,在使用方式上单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使用课后练习,或者简单地穿插在课文学习中,或者在课后进行处理,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忽略。
3.占59%的教师未从方法上对学生使用练习系统加以引导,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探究练习系统的趣味性,这样的课堂最容易变成一种宣布答案的说教课,导致学生在使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兴致不高,教学活动不能顺利高效地开展,一堂课下来,课堂作业本完成了,答案中规中矩,但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了吗,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二、对练习系统再次认识
笔者所指“练习系统”:并不是指所有的习题,而是指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题、略读课文的提示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作业本。本文将从三上统编教材来解读练习系统。
1.课后习题编写清晰,指向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明确了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要素。它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它显性地呈现在教材里,改变语文教学随意、散漫的教学局面。它不仅在单元篇章页里清晰地提出,它更通过课后题的形式向教者和学生表明。
2.优化的课堂作业本指向明确
作为练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本》,在编写中观照单元整组,凸显单元语文要素,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到语文园地,呈现层层递进的安排,体现由学习到迁移的过程。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以《灰雀》为例:小男孩和列宁的对话,是重点语段,其间的深意值得深思。围绕阅读要素,作业本第89页第5题通过三个题目的设计,帮助学生梳理小男孩的心理,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细细翻阅,会发现精读课文的重要语段一般都被编入了作业本中,编题的重要理念是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并进行细化,体现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语文课堂作业本引入大量的课外阅读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语文要素从习得到运用,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3.略读提示无一不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进行
纵观三上七篇略读课文提示,无一不指向单元语文阅读要素,围绕提示放手让孩子迁移自学,习得语文能力。
由此可见,练习系统围绕语文单元要素设计,教师只要备课时认真研读,紧扣练习系统,巧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可以落实的。
三 、紧扣练习系统,巧心设计学习活动
(一)巧用课后习题,建构关键问题
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的过程就是搭建支架的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关键问题建立支架,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即以“关键问题”为依托将整个课堂教学串联成一个块块相连的整体,每个关键问题即是一个教学支架,学生在支架引领和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巧用课后习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关键问题;以问题串联驱动学习活动,使得单元语文要素得到有效落实。三上教材中还有很多。比如《海滨小城》、《大自然的声音》等等,都可以将课后习题直接作为课堂的关键问题,分步设计学习活动,带领孩子亲历学习过程。
(二)利用略读提示,搭建支架
三年级上册共有7篇略读课文,每篇略读提示都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以期学生习得能力。细细研读,会发现略读提示都是教学能开展的关键问题。如,第三单元语文阅读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作为本单元的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提示要求: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了解并讲述从种子到木地板的历程,发现童话“想象神奇”的特点,就能感受童话的魅力。
课堂伊始,以略读提示作为打开学习课文的主抓手“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分好几个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学习活动一
1.圈: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主人公变成的事物。2.写: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第2题。
3.说:同桌互相说一说这段历程。
这个环节体会种子每一次都心想事成的美好,作者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孩子在这个活动中借助搭建的支架,能更清楚地表达种子的历程,从中对神话丰富的想象力、反复的情节特点的体会也水到渠成了。
通过两个学习活动,为主问题搭建学习支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展开学习过程,从而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穿插《语文作业本》,展开学习过程
统编教材明晰的导学系统解决了“教什么”,尤其是课后题提示了教学的重点,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但教学内容如何实施,过程如何推进,也成为现今使用统编教材中的难点,也极考验老师们的解读设计能力。《语文作业本》对教材的课后题进行了一定的细化,使教学可以穿插作业本的内容展开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学习支架。
如,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习题两题分别是“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作业本就整合这两个要求,做了以下内容设置,见作业本第61页第4题。
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是达成学习目标1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达成学习目标2。这样的题目,有效地整合了学习内容,又提供了适切的学习方法。
像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比如《掌声》课后题第二题是: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英子怎样的心情?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英子心情的变化?画出来和同学交流。围绕课后题,教学中可以利用《语文作业本》中第4题第1小题的表格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找英子上台讲故事时的表现,并圈画词句,然后朗读感受,体会英子当时的想法,填写英子的心情。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后面内容,自主找画英子表现的词句,继续完成表格的其他内容的填写。
紧扣练习系统,设计学习活动,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可见,过程可见,学生学有所获,真正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参考文献】1.《三年级上册 语文》 2018.12
2.《语文作业本》 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