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富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实验小学 564499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而课堂又是开展这一系列培养的主要阵地,尤其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因为科学本就是一个较为严谨的学科,如果课堂一直是杂乱无章的状态,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很难得到保证。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游戏,考核和提问中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可以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常规对策
“要养成严谨和忍耐的习惯,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细小工作,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严谨思想的启蒙,其课堂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而教师作为这个课堂的引导者,一定要发挥应有的作用,用自己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搭建一个常规化的科学课堂,让“科学”同样成为学生的学习态度。
一、游戏激趣,规范灵活有序
小学中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常规化课堂的搭建中也不应打击其天性,而是要将其作为优势回馈到课堂教学中。这其中游戏就是一个最明显,最直接的方式,科学教师可以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告诉学生规范有序的意义。
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测风》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三名学生,分别负责记录,判断和吹风。教师可以向每个小组分发一面旗子,然后引导学生在教室内观测风来的方向。负责吹风的学生要从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依次吹风,负责判断的学生就要判断吹风的学生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风,而旗子又飘向了哪个方位。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到游戏中,还可以设置一定的奖项给予最快测出全部方位的小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可能就会为了追赶游戏的进度而加快吹风的速度,如此一来,可能上一步正北来飘向正南的风还没有结束,学生就开始了西北来风的模拟,那么旗子可能就会在正南和东南飘忽不定,因此影响最后的正确判断。出于此,科学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顺序或者是秩序对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科学是严谨的,操作者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够看到最后的结果[1]。课堂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收到规则的约束,那么学习的结果将会混乱不堪。
二、考核评价,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阶段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但是在该阶段的学生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接受到的都是父母的独宠,所以相对自我约束力较差,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不明确,这对于小学科学课堂常规化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阻碍。对此,教师可以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中建立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各个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连带关系,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小学科学课堂常规化的形成。
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迎接蚕宝宝的到来》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课堂的常规化,可以借助教材知识点,鼓励学生形成互助小组,共同喂养一只蚕宝宝。在共同喂养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分工问题,比如说多次喂养的时间分配,寻找蚕宝宝的食物,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等等,这都在考验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而后学生在观察蚕结茧,化蛾的过程中又可以体会到合作带来的高效率和喜悦。借此机会教师就可以教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学会与人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在课堂中与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课堂才会形成常规化。
三、即时提问,保证有效听课
所谓即时提问,就是教师要在实际讲课的过程中对当下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问题,及时得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他人的干扰,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整个课堂秩序就开始出现混乱的局面,此时,教师的提问就可以以最直接的办法将学生拉回课堂。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这一课的学习中,当教室中出现微弱的说话声音时,教师为了维持整个课堂的秩序,实现课堂的常规化,就可以针对教材知识点即时提出问题,比如说“大家听一下窗外有什么声音呀”,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窗外的声音”中。当学生再次把关注点放在课堂中时,教师就可以对知识点进行下一步的讲解,比如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2]。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大家都说话,那么老师讲的内容是不是就传不到大家的耳中了呢”,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促进小学科学常规对策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小学生在该阶段未必知道规范和秩序的重要作用,所以还是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可以借助游戏、合作和提问的方式,来督促学生良好规范意识的形成,是为了小学科学课堂常规化对策的实施,也是为了小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文杰.小学科学常规课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2,000(046):189-189.
[2]高国爱.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现象与对策[J].中国教师,2016(S1):1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