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镇中心小学“三德”教育品牌的塑造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朱肖兰 谢广志
[导读] 学校品牌作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必备因素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朱肖兰  谢广志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中心小学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多凤小学 523000
        摘 要 学校品牌作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必备因素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东坑镇中心小学的品牌价值内涵,是学校发展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寻找学校的文化根脉,确立“三德”教育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理念,运用构筑框架、建章立制、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措施来提升学校“三德”教育的品牌价值。
        关键词  “三德”教育  品牌塑造  策略研究
        
        东坑镇中心小学是在2003年由13所村办小学联合办学而成的镇属公办学校,占地面积46484平方米,建筑面积23858平方米,现有学生1700人。东坑镇中心小学的建校时间不长,但基础实力雄厚,现已成为东坑镇的示范学校,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东坑镇中心小学的品牌价值内涵,并把其品牌价值内涵升华仍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清理地基,寻品牌文化之根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顶层设计的根本,其理念的确立不是某任校长拍拍脑袋就得出来的。学校办学理念的确立必须理清学校所在社区的文化层面,寻找办学理念的文化根脉,让学校的办学理念立足本土、立足实际、立足于所在社区的文化认同。东坑镇中心小学所在地段古称“莲塘”,莲,花之君子都也;塘,生命化育之处也。莲塘,本为莲花生长的地方,现为东坑镇中心小学的所在地,成为了英才的孕育之地。学校以“莲塘”之名,深挖传统“莲”的文化,参君子之风,得“三德”教育的理念,成为学校育人的基本纲领。“三德”教育是指,“孝德”教育,“礼德”教育和“诚德”教育。“三德”教育作为东坑镇中心小学的顶层设计,已确立了培养具有“孝”、“礼”、“诚”道德与气质标准的人,暗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学校的课程建设,必须以“三德”教育为内容,渗透到国家课程体系和校本课程体系当中。
        二、构筑框架,固品牌文化之基
        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具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 再创新三种展现模式,特色恰好是创新的具体化身,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学校品牌来说也涵盖其内,如何创新? 如何建立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品牌价值?仍是各学校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形成“三德”教育领导体系
        学校成立了精神文明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朱肖兰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德育副校长主抓“三德”教育落实工作,教导处、年级部负责“三德”教育具体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二)建立“三德”教育实施与评价体系
        学校的品牌文化建设必须通过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才能保证品牌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可行性、发展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我校在确立“三德”教育理念的时候,就通过了多次的教师大讨论,并广泛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形成了《东坑镇中心小学“三德”教育品牌建设制度》《东坑镇中心小学“三德”教育实施方案》和《东坑镇中心小学“三德”教育评价制度》等三个执行文件的初稿。最后,经过教代会的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于2016年通过并实施。特别是在评价体系中,学校实施“三德”教育教师、学生和家长参评的多元评价体系。设立《学生“三德”养成月评价表》开展“三德”少年评比活动,评价的方式采用“三轮评价法”。一是每月按照“三德”教育主题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综合评价。填写《学生“三德”养成月评价表》,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二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各班设有“三德”教育委员,组织“三德”教育养成督察组成员对班级学生一日常规、学习情况、习惯养成等进行检查,并记录在班情记录本。三是根据各班科学习激励机制的竞赛要求,开展月度“三德”之星评比,或者积分“争星”活动,每季度根据争星情况,评选班级的“三德”少年。
        (三)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
        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品牌文化的外在表现。我校深入开展和挖掘“三德”教育文化,以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精心选点、精心设计、精心布局,既以“三德”环境建设为前提,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又展现学校品牌文化的特色。
        1.以教学楼作为“三德”文化熏陶基地。学校以教学楼为载体,分别建设了“孝德楼”、“礼德楼”和“诚德楼”等“三德”主题文化区。例如 “孝德楼”设在学生上学的主楼梯处,一至二楼为“孝己”宣传展示图,二至三楼为“孝亲”宣传展示图;三至四楼为“孝师”宣传展示图,四至五楼为“孝国”宣传展示图……学生徜徉其中,既能学到孝德文化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孝德教育。
        2.在学校平台建设三德文化名篇阅读区。学校明德楼二楼架空层是校园的主要通道,与学校正门遥相呼应,是学校形象的重点表现区域,学校根据“三德文化”的思路,在此处设置为“三德文化平台”,以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三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平台上设有“三德题记”(题记对三德文化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有效地强化了三德文化的传播载体)、“孝以养德、礼以正己、诚以化人”三块文化地砖和平台柱子上贴有“三德”文化的名言警句以及二十四孝图解等宣传画,学生一进校门就能诵读经典,接受教育,自觉用“三德”名言警句规范自己的言行。
        3.开展以“孝”“礼”“诚”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在各班的班级板报上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宣传教育和“三德”名篇故事阅读教育,每季节进行一次黑板报评比。在各年级的级部宣传栏上每月定时展出年级评出的孝德之星、礼德之星和诚德之星,并让获奖的学生在年级会议上宣讲自己的“三德”先进事迹。
        4.在班级“三德”文化园地里积淀德育素养。各班都制作了“我说我德”手抄报栏目,学生轮流书写,定期更换,把自己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孝敬老人、尊敬师长、诚守信等事迹写出来,大家学习借鉴和相互点评,既提高了写作水平,又促进了孝德实践。
        三、内涵发展,铸品牌文化之魂
        学校的品牌形象,不等于做一个气派的校门或漂亮的教学大楼就能展现。学校的品牌形象,应该是一种文化特征的表现,是指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某学校形成与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所持的整体性看法和心理的某种认同。通过以上生成性的校园文化展示,让学校的品牌形象扎根于师生的日常的教与学当中,也根植于社区的文化土壤当中。
        (一)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1.加强党建工作。在党建工作中,学校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行支部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教学、教研、管理等工作一同部署、落实、检查、考核、总结,初步形成“年初认真制定党建工作计划,确定精神学习内容;年中认真开展自评工作;年末认真落实考核的工作机制,以党建工作和精神学习的扎实成效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注意发挥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进一步在校内树立党员教师模范典型,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2.提高决策能力。在管理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原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从教,不断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不折不扣落实“八项规定”。一是严格民主程序。

制定“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程序”,并召开教代会讨论、完善、通过;分管副校长和处室按照会议集体讨论研究决定,抓好工作落实;校委会、教代会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二、是广泛接受监督。设立校长信箱,广泛接受家长及社会监督,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学习活动,加强师德和法制教育。积极参与市教育局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听名师的观摩课,领略名师风采,聆听名师教学箴言,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聘请市、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我校听课、评课,开展讲座,进行调研,给教师最直接、最精当的指导,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服务。
        (二)建立“三德”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紧紧围绕如何让传统文化经典入学生耳,进学生心,燃学生情,探索建立“三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1.将“三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国家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学校利用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分高、中、低年级段开展“三德”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例如上学期教师都精心选讲传统孝德教育名篇,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学校还专门组织了孝德教育评课活动,以点带面,促进了孝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三年级钟珍仪老师的课例《七棵钻石》获得我校孝德优质课一等奖,并在4月12日面向全镇50多名新语文教师作了展示,受到上级领导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在基础艺术课中,我们开展艺术育德,潜移默化;艺术育智,健全人格;艺术育健,全面发展;艺术激情,张扬个性。学校在艺术教学中加强渗透“三德”文化:1、音乐课:学会唱一首与“孝”“礼”“诚”有关的歌曲并唱给父母听;2、美术课:学折一朵花儿送妈妈(三八妇女节),画张感恩卡送爸妈(父亲节、母亲节);3、书法课:节临《孝经颂》、《孝女曹娥碑》;写一副与“孝”“礼”“诚”文化有关的对联。通过系列教学展示活动,进一步加强渗透“三德”文化,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明确与拓展“三德”教育的丰富内涵。
        2.将“三德”教育内容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当中。一是将“三德”教育渗透到学校少年宫活动中。学校开展了24个社团的少年宫活动,包括书法、美术、写作、合唱、厨艺、程序设计、机器人等活动。学校注重将“三德”教育文化渗透到社团活动的内容中。例如写作活动中,学生注意记述同学们孝亲敬老、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的事迹,采访和描写学校“三德”少年等。特别是在厨艺社团活动中开展为父母做一顿饭、餐桌礼仪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孝敬父母,懂得生活礼仪。二是开展“三德”教育季度主题活动。学校注重将“三德”教育纳入到日常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每年第一季度强化“孝德”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三个一”活动,即看一部以“孝”为主题的专题教育片、讲一个感人的孝德故事、开展一期以“孝”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教育活动。各班评选出一名“孝德 少年”,在年级橱窗进行宣传。第二季度强化“礼德”主题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橱窗、黑板报、家长会、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孝德”专题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文明有礼”的校园氛围,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仪、孝父母、敬长辈”,做到知行合一,使“文明有礼,尊敬师长”观念深入人心。开展“礼德”少年评比和学校体育艺术节,以榜样和艺术活动的形式加强“礼德”教育。第三季度开展暑假为主的各类德育阅读活动。第四季度开展“诚德”主题教育。结合9月份的读书节活动,开展以“诚德”为主题的现场作文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故事大王比赛或演讲比赛活动。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受到“诚德”教育。开展年末德育总结和评选“诚德”少年,以榜样的力量强化学校的“三德”文化教育。三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星期一、三、五的午读和星期四下午4:30-5:00为全校学生集体阅读时间,每周星期一午读课,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朗读一则《弟子规》;而每周星期四下午4:30-5:00是学校“三德”教育阅读时间,学生自由阅读学校的“三德”教育校本教材。每周周二体育大课间举行千人表演《弟子规》手语操,在这些活动当中让学生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养之恩,尊重师生间、同学间的礼让之德,发扬师生、同学间的诚实守信之风。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做到常怀感恩心,常守学生礼,誓做诚信人。
        (三)构建“三德”教育网络
        学校以“三德文化进校园”为载体,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学校有人教、家庭有人管、社会有人抓”的工作格局,构建“三德”教育长效机制,筑牢“三德”教育基石。一是开展“家校共建三德教育工程”活动。我校把中华传统“三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邀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的讲师给学生家长开有关“孝德”、“礼德”和“诚德”的家庭教育讲座。讲座围绕家庭如何培养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文明有礼和诚实守信”进行指导。培训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在家庭教育中填补“三德”教育的空白,让家长懂得了如何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工作。二是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认真做好如下十条 “三德”行为准则。并要求家长结合学生在家的表现在学生的“三德”行为月度评价表上进行评分。
(1)每天上下学与父母打招呼。
(2)长辈下班要说,您辛苦了。
(3)长辈生日要主动问候并送小礼物。
(4)礼让食物,饭后要主动收拾餐具。
(5)每周坚持做家务。
(6)按时上学、努力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不用家长督促。
(7)长辈生病,侍奉、做简单饭、安慰。
(8)主动与家长交谈、商量、不发小脾气。
(9)不去不宜去的场所,不做坏事,不让家长操心。
(10)与人交往待人真诚,守时、守信。
        四、落实开展,开品牌文化之花
        开展“三德”教育以来,学校孝德楼、礼德楼、诚德楼、“三德文化”平台、国学长廊、教室都设立“三德”文化相关内容,校园广播、课堂教学、专题教育、《弟子规》和《中小学生孝道教育读本》等校本课程顺利开展,稳步推进。师生精神面貌有新变化,文明礼仪满校园。
        1.良好的校风进一步优化。学校组织师生学习礼、爱、孝、谨、信等方面的内容,开展诵读孝文化经典名篇,看孝文化经典教育小故事,听感恩主题歌曲。孩子在浓厚的“三德”文化氛围中,受到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逐步学会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平凡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践行感恩父母、尊老爱幼、文明有礼和诚实守信的文明行动。
        2.爱岗敬业奉献的教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德”教育在教师中产生了巨大的共鸣,深深地感动着教师们。学生的礼、爱、信等也进一步激励着教师们的奉献热情。如今,我校六个年级就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老师总是和谐相处。例如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年级各科的教研小组已经养成了“共磨一堂课”研讨活动习惯。先由磨课教师备课、上课,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研讨分析,与磨课老师一起寻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共同探讨,商定第二轮、第三轮磨课教学设计……这样反复地磨、反思、不停地对话。整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台阶。这过程,不但是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过程,还是和谐团队形成的过程。因为在这研究过程中,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研究,思想、感情等都在碰撞,教师们在取得进步时,都会深深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也得到同事们的帮助而感恩,这样,团队的凝聚力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种教研模式也成为了我校与结对帮扶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模式。
        3.校内校外各方面关系更加融洽。开展“三德”教育,学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中宽容、礼让的多了,冲动、打架的少了,关爱、帮助的多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师、学生都把爱、宽容、理解、信任、鼓励、进取作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形成师爱生,生敬师爱师的良好氛围。
        总之,学校教育品牌的打造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一种途径。教育品牌的打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东坑镇中心小学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办出学校的特色,让“三德”教育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并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三德”教育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了学校教育资源,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文明礼貌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学校的品牌文化已开出灿烂之花,我们将继续努力,发挥教育品牌的作用,进一步把学校品牌做大做强,让学校的教育品牌建设策略成为同行们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包玲.学校品牌经营论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41-143.
[2]魏瑜.广安中学学校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