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备课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周晓蓉
[导读] 小学语文关系着学生终身学习,从备课做起。
                 
        周晓蓉
        四川南充市嘉陵区安平小学 (637961)
        摘要:小学语文关系着学生终身学习,从备课做起。成功地备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每教完一篇课文就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是为了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反思,课堂质量
        小学语文,是关系着学生终身学习的起跑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可是,不少人认为,小学语文浅显易懂,任何人都可以教,不外乎就是教学生读读写写。这种片面的认识,多年来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学生毕业进入高年级学习,走上社会能不能写一篇好文章,写一手好字,善于与人交流,都与小学语文学习打下的基础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人生的希望,民族的重任。
        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学是一个细致活,艺术活,每个步骤,每个知识点对学生都十分重要。哪一个环节忽略了,都不能构成一堂完美的课。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授课,有不同的效果,有的老师能够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学生觉得饶有兴趣;有的老师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无穷;有的老师能够让学生被课文中的人和事深深吸引,身心得到洗练。
        有人问我语文教学的诀窍,我告诉他们从备课做起。备课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地备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比如,我在设计《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备课的。首先,我对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样概括,就像一根红线贯穿教学始终。
        然后,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学生实际,要保证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这个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①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导入新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来揭示课题:如果在修一条路时,前面遇到一棵树,你打算怎样办?这个问题是启迪学生的导火线,在学生中能够激起层层波澜。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谈出自己的想法。
        在自读课文这个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②一边读、一边想:每段讲的是什么?③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学生按照要求读完课文,老师指名学生说出每段讲的什么?能否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的意思。字词障碍和课文结构解决以后,就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在精读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这类问题满足了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的需求。紧接着老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回答这个问题的基本要点是:在选择是保树,还是砍树修路时,筑路人毅然选择了保树,宁可多费力气,多花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回答的基本元素,这关系着学生在课后作业和平时测试中,是否能够一语中的。
   《路旁的橡树》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对筑路工人高尚行为的赞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最后,在课文延伸教学中,我从保护森林和节约用纸两方面去设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结束这篇课文学习,教师从容讲解:今天,环境恶化已到了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危险关头,环境保护已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从大处着眼和从小处入手来节约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来坚决杜绝各方面的浪费。节省资源,减少浪费,应该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特别是企业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把自己的生产纳入环保之中,政策法规要遏制过度的包装和浪费。
    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这样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时刻感觉到耳目一新。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有些教师备课,离开教案就寸步难行,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别人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和教学需要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它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吃透课标,才能根据阶段教学目标,找准教材训练点和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扎实有效。
        我在备《落花生》一课的时候,我是这样理解课文的:《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作者许地山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题。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通过花生的特点,赞美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格。因此,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①读懂课文,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②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联系起来,进而悟出深刻的做人道理。
        在课文引入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一走进课堂,我就问:请大家猜猜谜语的谜底是什么东西?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学生回答后,我又问: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以后,我就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这样的设计与教学,让我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一个成功的教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就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是为了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比如上完《落花生》一课后,我想: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这篇课文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课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最佳境界。《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透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资料。”我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体会很深。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里去,是已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起码要求。备课与反思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进步与成长的阶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