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华
深圳市宝安区红树林外国语小学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应该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他们正确的表达能力,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关键词:小学生 口语表达 兴趣 策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口语表达常常是一个人气质、风度和智慧,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谈吐高雅、语言幽默、语风严谨、语调得体是每个人追求的品质,这种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熏陶和锻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孩子的交际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都应该重视对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初级阶段,在学生的说话过程中,没有文字材料的依托,学生即兴表达,既要动口,又要动脑,无疑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为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较适合学生都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口语表达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会让学生兴趣盎然,而以景助说,则令学生乐此不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悦耳、悦目、悦心的情景,丰富的图象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景,这也是学生情感投入的催化剂。例如集市上买东西,向他人借物问路,与医生交流病情,竞选班干部等。学习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解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身体健康的危害,通过自己拍照、绘画、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再带到课堂上来交流。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如:一次性快餐盒使用过多、乱丢废旧电池、乱丢塑料袋等,这样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就有话可说。当同学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后,让学生扮演乱扔垃圾和劝说乱扔的角色,感受生活中语言的重要性。课间休息时,让学生用哑剧、话剧等多种形式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不难体会到不同语言表达的效果不同,更能领悟到如果没有语言,我们的生活将会存在诸多不便,生活将会失去很多乐趣。有了这样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学生才能重视口语表达的重要性,才能对口语表达的学习充满兴趣。
二、积极鼓励,克服学生羞怯、拘谨的心理
一位哲人曾说过:“只有勇敢的人才能进入科学的殿堂”,有了勇敢的心理品质,就能冲破思想束缚,敢于藐视困难,那么胆量就会与之俱来。
孩子是天真的,童言无忌,大人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语言的童真。当孩子说话的内容不符合事实或常理时,教师要予以正确引导,婉转友好地加以纠正,不可对其批评。教师在学生面前,无疑是给学生一种精神压力。如何把这种压力变成学生的动力呢?教师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态度非常严肃,同学们再鸦雀无声,必然会使发言者产生紧张感。如果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言谈又很轻松,或有点诙谐,就很自然地打破了这种严肃、沉闷的空气,学生的紧张心理,就会降下来。
对学生的发言(特别是不善于或不愿意发言的学生的发言)多鼓励、不指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过多过重的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会使孩子对口语表达失去兴趣和信心,导致学生不敢主动发言;然而学生回答后,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及时积极鼓励性的语言,会他们增强自信心,发言一次还想再一次发言。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通过同学们的收集、整理后,都有不少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笑话,在交流中进一步感知风趣的语言所富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感受笑话给大家生活带来的欢乐,让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想说会说乐说。
三、训练有法,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度和流利度
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要经过后天不断熏陶与训练。口语与表达的训练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特别是各种有关口语表达的比赛,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如小播音员、朗诵、辩论等比赛的准备和进行阶段,对学生音准的把握,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处理,都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当然,口语表达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采取多种形式,丰富训练内容。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容易激发小学生说话的欲望。平时布置学生听广播,阅读课外读物,观察图画,观察实物,参加劳动实践和科技实验活动等,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中摄取大量的有价值的说话材料,寻到说话的源头。训练的方式一般有看图说话、想象说话、听后复述、听后辩论、讨论、讲故事、演讲、排演课本剧等。例如,本学期学习的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课前我让学生欣赏课本剧表演的视频《滥竽充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师生合作演练,明确讨论要求,选择自己擅长的角色进行任务分工。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文的空白,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我教完《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围绕“海力布变成石头后又发生了什么?村民们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等问题展开合理想象,说一段话,学生经过讨论后,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固定的答案,说得自由多了。我又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太多的束缚,尽情地发挥。这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彰显了小学生的个性。
四、习作结合,互为基础,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是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可见口头语和书面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和基础,小学生的作文完成方式往往是将口头表达内容书面化,边说边写。那么,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口头表述,反复修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变得更有语言美感,又可以让他们的口语表达更加严谨、标准。
培养能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单凭学校单凭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如听广播、看电视、听音乐等,让学生经常能听到标准的普通话。长此以往不但能纠正许多字的语音,而且能受到良好语感熏陶。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会更加流畅自然、优美动听。
总之,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书面表达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为了孩子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畅所欲言,为了学生拥有一颗健康自信的心灵,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让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张霜,2006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论坛
【2】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刘和明2007中华创新教育论坛
【3】口语交际教学与情境创设.史春妍,袁浩,2007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4】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郝院明,2007中华创新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