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
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作为最个性化的创造实践活动,日记应当最能表现学生的独特个性,抒发心灵的本真。他们从学完拼音就开始练笔,可一练几年,效果却并不理想:一些同学依然会提笔犯难,乐于表达的愿望并不强烈;有的同学虽然能“信手拈来”,但思路狭窄,语言贫乏,甚至有不少内容还是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这些日记虽然思想健康,语言通顺,但缺了真实,少了个性,丢了情趣,失了亲切,完全偏离了“表达即需要”的初衷。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我从指导日记练笔入手,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所谓的“不跑题”,一味地以“标准”捆绑学生,让学生丧失了自信与灵性。有的教师还以幼稚、没有内涵为借口把学生富有个性的童言童语扼杀掉,导致学生无法放飞心灵,无从弘扬个性。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就应该丢掉他们头上的枷锁,打破条条框框对学生的束缚,营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愿意随时记录真实的生活经历,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
1.打破思维定式。在一次题为《家乡的变化》日记训练课上,学生个个劲头十足,滔滔不绝,大到武汉的交通发展、经济腾飞,小到校园的鲜花绽放、绿树成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眼中的变化都千篇一律的由坏变好。我急中生智,启发学生:“孩子们,我这几天从小区到学校上班,发现路上多出了一些小摊小贩,他们占去了道路的一半,让本来就狭窄的道路显得更拥挤了。”同学们听着,忍不住质疑起来:“老师,这种改变是由好变坏,也可以写吗?”我组织大家进行辩解,并相机引导:“日记就要真实地记录生活,一页页日记就是你们成长中的一个个脚印。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每个人的脚印也独特而珍贵。”听到这里,学生的恍然大悟:“老师,是不是我心里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写啊?对老师和家长有意见也可以写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学生相视一笑。我知道,这一笑就消除了许多顾虑。
2.鼓励自由表达。平时的日记练笔,我鼓励学生:内容上,个人感悟、奇思妙想、家庭琐事、学校生活、国家大事,皆可记录;形式上,积累摘抄、写人叙事、诗歌议论,都合乎要求;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不强制规定。即使有时会有命题日记,也会给足空间,不让学生戴上枷锁。比如“春游”的日记,就不强行规定学生必须抓住景点写游记,允许学生不仅可以写春游中的看到美景,也可以写春游时发生的事情,还可以写对春游的看法和感受。充分的自由,唤醒学生沉睡的表达热情,他们再不用担心自己的日记会不合格,愿意记录心海的平静与波澜,感觉写日记其实就和平时说话一样轻松。
3.给予积极点评。批阅日记时我以尊重为原则,以欣赏为前提,只做零件上的修改,如错误的拼音、别字、标点,不当的词语,不做支离破碎的大篇幅的修改,保存孩子作品的原滋原味。对于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子、鲜活的语言,则毫不吝惜地大加赞赏。在以“春天”为主题的日记中,有的同学写道:“柳树率先换上了碧绿的衣裳,他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招招手,好像在欢迎春姑娘的到来!”我这样鼓励他:“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柳树随风轻拂的样子真像在欢迎春天呢!”有的同学写道:“迎春花争先恐后地绽开了黄色的笑脸,他们在微风中舞蹈,那优美的舞姿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生机。”我这样肯定他:“你善于发现,美丽的花儿的确充满活力!”有的同学这样写:“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他们一会儿拼成L,一会儿拼成S,原来他们是在池塘里玩字母游戏呢!”我大加赞赏:“你真了不起!不仅善于观察,还会引用诗句呢!”还有的孩子自然生发出了“一年之季在于春”、“子不学,老何为”的感慨,我由衷地称赞:“你能由此及彼,这是画龙点睛的妙笔啊!”拿到日记本,看到老师的赞许,学生兴奋得小脸红扑扑的,互相交换欣赏老师的评语。虽然这些日记还那么稚嫩,但他们内心涌动的热情却让人倍感欣慰。
二、积累素材,言之有物。
1.写班级日志。我在班上实行班级日志轮流写制度,每个孩子依次记录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的感想,在传看、传写的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并在每周的班会课上进行讲评。在班级日记中,孩子们有的感叹成长的变化:这也许是因为我们长得太快,而校服不长个儿的原因吧!有的叹息:一堂轻松愉快的音乐课,一下子就变成乱糟糟的“菜场”了;有的在受了委屈之后,伤心地写道:我的身上虽然穿了许多衣服,但我感觉到,我的心是冷的,还不时在往下滴血。我此时很想捂住耳朵,尽量不听那些人说的话,甚至想放声大哭一场。读着这样的日记,鲜活灵动的气息扑面而来,千人一面的厌倦感一扫而空。
2.写观察日记。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用敏锐的、独到的眼光观察健康的、新鲜的、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现象,用“小眼睛”看“大世界”,把所见所闻所想真实地记录下来。如开学伊始,写《开学典礼》的见闻和感受,留心天气的变化,台上的变化;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交流养蚕、种凤仙花的独特体验。此外,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适时组织了多种活动,拔河比赛、演讲比赛、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班干竞选、寻找年味儿、体验地铁……学生们乐在其中,由于他们认真观察,细心体验,一篇篇真实生动、活泼有趣的日记应运而生。学生们在观察日记的训练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积累与写作。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注社会的情感。
3.写“说明书”。所谓“说明书”其实就是学生犯错后对事情的回顾和反思。这得益于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启发。我认为他让违反班规的学生写说明书的做法很有意思,就在班上效仿,意外发现了奇怪的现象:有的学生习作能力很差,可一写“说明书”就能奋笔疾书,且能写得具体生动。有学生早读时赶作业被值日生发现,他在说明书中这样描绘当时的情景:“早读开始了,我边读边写。不知怎么回事,感觉一股杀气扑面而来。我抬头一看,啊!原来是班长。她瞪着眼睛,紧锁眉头,一只手叉在腰上,大声叫道:“收起来!”吓得我手一哆嗦,钢笔滚落到地上。
三、习得方法,妙笔生花。
1.课外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很有必要。比如学习完鲁迅的《少年闰土》,就介绍阅读他的《故乡》;学习完老舍的《鸟的天堂》,就推荐阅读他的《旅游随笔》,做到从课内延展到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同时每周抽出一到两节语文课,介绍书籍给学生进行阅读。不定期地组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五分钟演讲、读书时间、假期见闻交流等等,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成果,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持续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有了成就感,就会由强迫被动到主动积极地不断地阅读、观察,不断地思考、写作。
2.摘抄笔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同样,要学好语文,建构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多动笔。指导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把书中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等摘抄下来;悠久的文化宝库中的成语、歇后语等也加以分类收集,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库。大家人手一本积累本,有的摘抄在日记本每页纸的页眉和页脚,有的摘抄在作文的右下方,有的分类积攒,真可谓丰富多彩。为了激发他们积累语言的兴趣,我鼓励他们互相寻找学习小伙伴,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精彩句段及阅读感受,共同分享阅读成果。孩子们在小伙伴的羡慕的眼神中体验了成功,在聆听小伙伴的交流时拓展了知识。时间久了,语文能力就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出口皆成章”,写起来 “下笔如有神”。
3.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教师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字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学习作者怎样观察、思考、表达,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以读学写,以写促读。
(1)仿写句式。如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文中,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了赵州桥栏板上的图案。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很有条理,再让学生学习运用这种句式,说说还有哪些图案,之后出示石林、晚霞等图片,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运用这种句式进行小练笔。
(2)仿写结构。教材中,《秋天的雨》《赵州桥》《小虾》等课文中有总分结构段;《花钟》《海底世界》中有问答式结构段。对于这些典型段落,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大自然的声音》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学生赏读之后,要求学生仿照这种结构围绕“春天里的花”进行片段练习。
(3)改写创编。吕叔湘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补白拓展、续写故事等都是关注课文内容、进行读写结合的有效形式。如《池上》《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都是描写古代儿童生趣盎然的童年生活,对学生们来说既亲切又有趣,让学生把古诗扩写成小故事,能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表达的能力。再如,依据课文留下的空白,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去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学生自己享受了虚构的乐趣。如学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让学生延伸想象,进行续写。有的设想兔子剪了一段胡子当跳绳;有的设想小猫用胡子当鱼线;有的设想青蛙用胡子做琴弦……此外,还可以给学生几个关键词让他们展开幻想,创编故事。比如,同样用“乌龟、彩虹、木头、灯塔”四个词创编故事,有的同学写出了“执着追求,实现理想的励志故事”;有的创编了机智灵活的乌龟历险的经历;还有的表达了远离家乡的乌龟对家乡的思念。教师只用给学生一个话题,孩子们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创作出了一篇篇佳作。
我想,在习作起步阶段如果能让学生轻松自然地踏上习作之路,那么,孩子们会逐渐将习作当成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当他们发现在习作中可以诉说委屈、记录感动、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时,一定会乐此不疲地表达,并在表达中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