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宏
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生成才的前提,是开展立德树人的教学,就是通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正确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三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当前,针对小学生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不断的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纠偏,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互联网时代为教学信息带来便利化的同时,因不良的风气,滋长了教育的负重感,其旨在教导学生遵守基本的规则,懂善恶,知荣辱,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然而,在如今的小学校园中,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大多数学校只按照考试大纲进行道德教育授课,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就难以得到重视。学生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轻视这门课程,进而产生思想问题,甚至培养出错误的三观。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道德教育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生对电子媒体的接触频率非常的普遍,而且不低于大人,在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开始采用电子媒介的形式,进行网络信息的浏览,根据相关调查,有50%的学生希望成为网红,由此可见,不良的社会风向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身心健康,需要通过教学中,不断的进行纠偏,培养学生的思维学习认知能力。
二.小学道德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对党和国家基本政策的了解渗透
我国自古就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法必究的法律信条,凡是生活在我国,作为我国的公民生活行为的标准都要以法律为红绿灯边界。因此,在小学教育中积极的开展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从小对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普法也要从小学生抓起,等到学生有一定的主流思想再去纠偏就显得尤为困难,甚至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最早的人民法典,<<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法典的正式投入使用,我们都是故事中的小明。从小让学生有一个法治与道德的观念,会让学生更好的懂得自我约束,了解到如果触犯法律的危害,以及依法行事的重要性。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步,会从基本的常识性的场合、社交礼仪以及老幼尊卑这些知识进行自我规范对小学生放学、上课以及在社会上基本的行为活动都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1]
(二)有利于道德知识的渗透
小学生是空白的一张纸,学生对生活的认知都需要经过老师的塑造,当前社交软件信息良莠不齐。在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对于道德和法治知识的普及和灌输,可以让学生树立基本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情怀,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能更好的应对未来的生活挑战,为人生起到良好的德育基础。
(三)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个具备良好语言习惯和行为举止的小学生,是受人尊重的。在当前的教育目标中,更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开展德育爱国主义思想培养,能更好的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道德教育影响与实践研究
(一)采用互联网教育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爱国主题教育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多数喜欢趣味好玩的,他们排斥的是说教授课的方式。因此在小学生的教学开展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可以采用互联网短视频+音乐+话剧+情景剧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电子媒体等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从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想知道问题后面的答案。到底是为什么,只有学生脑子理由十万个为什么?那这样的课一定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
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大力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将对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小学生还处于对动画感兴趣的阶段,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多从网上搜查一些有趣味性的事例。辅助教学,或者多媒体的力量,找到益智微型游戏,使得学生和老师都能轻松的度过一堂有趣的课。另外,对小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和爱国主义思想培养而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自身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同时加上老师给予适当的知识普及。学生在对于学科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创造出全新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而言,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已经在成长中的知识需求,因此老师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生活化,简单化教学,让学生知道法治与道德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例如: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抗疫的视频,视频中许许多多白衣天使因为使命和责任感,奔赴抗疫一线的身影和精神,是现代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些视频的观看,有利于培养学生为国家发展立志读书成才的决心和信心,树立学生的道德和典范。
(二)采用互联网媒体,为学生选择教学案例
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一时难以改变,想要学生真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就必须让他们在课堂上百分百地集中注意力。课堂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关键。[2]
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主题相关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互联网的方式,为学生选取相应的案视频案例,对触犯交通、法律,校规及言习惯较差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视频对其进行分析,也可以直接询问学生,其中上述案例中“主角”哪些是不对的,并且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在课堂上展开思考,集中注意力,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应当选取与小学生相关的词语,进行主题教育,“比如诚信、友善”,让学生有一定的代入感,让他们明白有些事情的严重性,培养其遵纪守法的个人行为品格,并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教学模式成功与否,如果不运用到实践中都不会知道其中所包含的长处和弊端,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与道德法制教学模式的融和也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挥,从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还可以使道德值观的融和更加深入贴切,以促进小学阶段学生的优良品格培养。
总结:在小学生的行为活动中,对老师道德与爱国主义的教学活动进行研究,需要更多的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开展,是推动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前提,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加强对自身的素质建设,提高小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凯娜.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71.
[2]黄庭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备注:本文系福建省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技术立项课题《“互联网+”新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究》立项号:KT2040成果之一。